基于GIS的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四川达县梓桐乡高楼村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循环经济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以“3R”为操作原则,即“减量化”(Reduce),降低输入生产、消费过程中的物质量,从源头控制低效率使用资源和污染物随意排放;“再利用”(Reuse),即大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以初始形式循环使用产品及包装,降低一次用品带来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即在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将其重新生成资源。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生态经济。在国外对循环经济的系统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给人类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循环经济。循环经济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充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地减少废物排放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而在广大农村深入全面的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对于改善传统农业经济模式、优化农村投入与产出经营方式、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和意义。就农村而言,大到一个乡镇,小到一个村落,都是一个完整的农业生态系统,要对系统的经济运作方式按循环经济的原理进行重组,就必须要对区域内关于森林资源、土地覆盖以及土壤类型、水资源、生态环境、植被等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和人口、经济、交通、旅游、电力、医疗等社会经济情况的信息整合,这就需要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能有效采集、管理、查询、分析空间信息,为人类决策提供指导,此外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为系统日常运作提供动态监测和预警。   为此本文在对高楼村传统农业及其区域各部门之间物质或能量流动以及利用效率进行调研和定性或定量评估基础上,对高楼村农业各子部门从投入到产出进行了量化分析,从而确定区域能量利用效率和现有循环水平和潜力。在这一前提之下,针对区域现状提出符合实际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其理论指导、具体组织措施以及效益预期等等。探索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引导农村经济健康循环发展,最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约资源,走切实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他文献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和灾情规模都在迅速地增长,其中以洪水为代表的区域气象水文灾害尤为严重,这一趋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制定、实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其中道路交通机动车尾气导致的污染贡献率较大,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大面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思想保障。实践经验证明,思想政治工作的强与弱关系到企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江
根据中亚5国100个气象站1901-2000年月平均温度和降水资料,运用Miami、Thortwaite Memorial模型对中亚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用距平、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
地质公园旅游价值的核心是科学价值,特色是地质,其旅游开发目的是为游客提供地质科学价值体验。本文以游客对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在线点评数据为基础,通过文本分析比较研究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组成结构最复杂、物质资源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对维持生物圈的稳定以及在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碳循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取森林资
城乡之间的生态环境存在诸多差异,其中,由城市人为热排放加剧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是比较突出的一个环境特征。因而,如何衡量和计算城市人为热的排放量,有效控制城市人为热量的排放
曹君海东教授致力于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经年累月,成果丰厚,曾出版过专著《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且发表过一系列相关学术论文。最近,曹君又推出了新著《朱熹经典解释学范畴
期刊
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响应的重要研究内容。气候变化模型预测,未来中亚干旱区的降水和氮沉降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已有研究表
网络旅游信息访问量与现实旅游市场客流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存有密切相关性。本研究运用百度指数“用户关注度”功能,通过选取关键词进行搜索,从而获得福建省7家5A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