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温条件下结构性黄土细观结构变化及应力-应变规律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热能作为一种为人熟知的冷(热)源,广泛存在于地球表面的浅层土壤中,其可以作为实现城市建筑物集中供暖制冷的能量源。因此,可以采取地热能的能源桩成为了众多节能技术中的新秀,其工作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热-力学过程,涉及到桩周岩土体温度场的变化,而温度的变化情况对于我国天然黄土的力学性能特性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本文采用宏-细观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变温度条件下结构性黄土的应力-应变规律,并对细观机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考虑温度变化条件下结构性黄土的二元介质模型,为地热能在黄土地区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结构性黄土及重塑黄土进行不同温度(5℃、20℃、50℃、70℃)及不同围压(50kPa、100kPa、200kPa、400kPa)条件下的固结不排水试验,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结构性黄土及重塑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及孔压-应变曲线,分析了其土体强度及孔压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同时对比分析结构性黄土和重塑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了黄土的结构性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结构性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呈软化状态,重塑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呈硬化状态。黄土的强度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围压的增加而增加;孔隙压力随着温度和围压的增加而增加。(2)通过对结构性黄土进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核磁共振测试,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结构性黄土细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不同温度下饱和的结构性黄土的T2波谱分布、曲线呈三峰型分布,土体内部主要为小尺寸孔隙;随着温度的增加,各尺寸孔隙增加,微孔向小孔转化;在较低温度时,孔隙数量增长较慢,温度较高时,孔隙数量增长较快。(3)修正了二元介质模型用于描述饱和结构性黄土应力应变关系的部分,建立了模型中的破损参数表达式。给出了胶结元和摩擦元中相应参数的理论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曲线的对比,验证了本文建立的本构模型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教育是国家繁荣与衰落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条件的提高,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也在不断落实推进,随之乡村小学布局结构进行不断调整。但调整工作主要依靠经验来到达预定的调整目标,普遍缺乏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宜性的指导,这加剧了城乡教育整体发展的失衡。城乡教育的失衡差距限制着国家教育的发展,故需重视发展乡村教育,以此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这显得尤为重要。陕南山区作为我国经济与设施落后的地区,北靠秦
矿井突水是煤矿生产过程最具威胁的灾害之一,而应用电磁法对煤层地质结构中的富水区进行勘探,可以提前预知富水区的位置和大小,对保障煤炭安全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的电磁正演耗时较多,因此将神经网络引入到电磁正演中来加快正演计算速度。采用递归神经网络(RNN)进行时域电磁正演研究,将富水区位置、相对介电常数形成的样本输入到RNN中进行训练,为了验证基于RNN的时域电磁正演算法的泛化性,分别在二维、三
陕北煤炭资源长时大范围开采,在具备一次采出厚度大、回采巷道断面大、工作面长度大和推进速度快“三大一快”特征的高强度开采条件下,巷道煤岩体存在安全隐患。论文采用现场地质与开采条件调查、理论分析、力学试验、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等方法,开展高强度开采下区段煤柱稳定性辨识及调控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依托陕北小保当矿井为工程研究背景,确定工程扰动下煤柱孕灾过程及灾变主控因素。分析采动应力传递致使煤柱失稳过
顶板冒落是巷道掘进与回采期间常见的安全事故之一,每次事故的发生都会对井下正常生产造成影响。为了更好的保护井下一线作业人员及设备的安全与生产运营,减小不必要的损失,巷道塌方机理及预警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某煤矿S1231辅运顺槽作为研究背景,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科学研究,研究了单根锚杆及群锚杆破坏形式与力学分析;针对已有巷道和新掘进的巷道为计算基础,利用极限上限定
陕蒙产煤区作为我国主要煤炭生产基地之一,主要开采浅埋近水平厚煤层,其剧烈的矿压显现特征,导致该条件下的工作面区段煤柱留设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合理留设区段煤柱对矿井的安全高效和绿色开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双山煤矿308工作面与306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308工作面区段煤柱采动应力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同时结合理论计算、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等手段,对306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留
煤炭仍是我国未来的主体能源。随着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掘进效率不足导致很多煤矿采掘失衡现象日益凸显。巷道掘进过程中煤岩识别是实现掘进机自适应截割的前提,是实现巷道掘进智能化与无人化的关键。掘进工作面低照度、高粉尘严重限制了煤岩识别的精度,对自适应截割提出了挑战,成为掘进工作面智能化发展的关键难题。因此论文提出基于光谱成像技术的煤岩特征信息检测与识别方法,结合多光谱相机采集的图像特征信息与光谱
近年来,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程度有了很快的发展,但是掘进自动化的发展仍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煤炭开采速度和效率。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能同时实现掘进和钻锚,全断面开采,对实现快速掘进提高掘进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机身精准定位是实现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快速掘进的基础。论文以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位姿参数测量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比目前现有的掘进设备
井下智能巡检工作是保障人员和设备安全的重要环节。目前,轮式、履带式机器人通过多传感设备和路径规划来适应井下复杂环境,而轨道式机器人避免了地面复杂环境的影响,可进一步研究轨道的适应性和通用性,以及运行稳定性等问题。针对现有研究基础中机器人存在的驱动问题和机器人在柔性轨道上的摆动问题,优化并设计柔性轨道式巡检机器人本体,提出一种融合机身摆动数据的机器人绕轨防摆增稳控制方法,以提高机器人运行稳定性。主要
目前煤矿巷道永久支护作业中锚网运输与布放主要依靠工人操作完成,存在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在团队研发的煤矿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煤矿巷道掘进锚网叉取与运放机器人系统,旨在提高锚网叉取和布放的准确性、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研究分析了煤矿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中锚网叉取和布放的需求,提出了锚网叉取和运放机器人系统总体方案,并研发了一种新型锚网;分别提出了锚网叉取机器人和锚网运
微电子设备和无线传感技术有力支撑了煤矿井下设备运行状态在线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但无线监测技术的供能问题是其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随着微电子设备系统对可持续自供能电源量的需求日益增大,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机械振动能等)来代替以往的化学电池为微型设备供电广受关注。机械振动能受环境影响较小,是一种理想的可回收能源,应用比较广泛。针对机械振动能的回收利用和煤矿井下设备在线监测供电难的问题,课题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