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走出很多央视代表性主持人,他们凭借各自独特的主持风格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套与众不同的声音系统。赵忠祥的声音特点是抑扬顿挫、声如洪钟、善用四字成语和排比句式,带有一种朗诵的感情。而倪萍的声音亲切朴实,用词也是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几乎是一种唠家常的口吻。而李咏语速快、富有煽动性感情,串词中经常出现不合规范、夸张怪异和流行词汇。从马季、姜昆到赵忠祥、倪萍,从周涛、朱军到李咏、董卿,主持人声音的变化是很明显的。本文将春晚主持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主持人“失语”期,主持人声音神圣地位的确立期,主持人声音的继承、发展期,主持人声音探索期。借用雅各布森对于传播要素和传播功能的理论,分析和描述了春晚主持人声音系统中各种功能的作用,以及这些功能是如何体现的,在春晚发展的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然而声音又是政治和权力的衍生物,主持人的声音必然经过了媒体、国家、市场权力的权衡和选择。文章进一步探索了主持人声音变化背后的一些推动原因,如传播观念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变化,观众需求的变化。大众传媒制造了主持人的形式,作为个人,主持人不能逃避传媒的规则和强制,必须服从大众传媒的传播规则,服务于它的传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