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色素藻胆蛋白亚基的蛋白质工程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ay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藻胆体(phycobilisome)是存在于蓝藻和红藻中的一类捕光蛋白复合物,它由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和连接蛋白组成。藻胆蛋白由藻胆色素(phycobilin)与相应的脱辅基蛋白中保守性半胱氨酸的巯基以硫醚键共价结合而成。藻胆蛋白是一类结构相似的色素蛋白。根据它们的吸收光谱,藻胆蛋白可分为藻蓝蛋白(phycocyanin,简称PC)、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简称PE)和别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简称APC),在某些没有藻红蛋白而具有异形胞的蓝藻中,还有藻红蓝蛋白(phycoerythrocyanin,简称PEC)。  在体内,藻胆色素的正确连接一般都需要特异的裂合酶来催化完成。藻红蓝蛋白裂合酶PecE/F催化藻蓝胆素PCB异构化形成PVB并与脱辅基蛋白PecA连接。在血红素氧化酶的作用下,血红素Ⅸ被氧化而共轭环断裂形成胆绿素Ⅳ,胆绿素Ⅳ被藻蓝胆素合成酶还原和异构化形成藻蓝胆素PCB。  本课题利用分子的生物学方法得到pETDuet-pecA质粒,然后将pecA、pecE/pecF、hol(血红素氧化酶基因)、pcyA(藻蓝胆素合成酶基因)共同转化大肠杆菌,使其共表达,实现PEC的体内重组。通过荧光光谱检测体内重组产物,结果表明生成的色素藻胆蛋白具有藻红蓝蛋白a-亚基所特有的光谱性质和可逆光质变色性质。  本实验还通过大量的随机酶切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strain PCC6803基因组DNA,将所得的酶切片段转入细菌双杂交系统所提供的靶载体上,通过逐层的筛选构建Synechocystis sp.strain PCC6803基因组DNA文库,并利用细菌双杂交来检测其与已知基因的蛋白质相互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为期刊编辑解释、预测、引导审稿人行为,抑制其知识隐藏,提高审稿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知识隐藏理论,从组织行为管理学的视角,分析学术论文同行评议过程中
活性炭是一种黑色多孔的固体炭质,由煤通过粉碎、成型或用均匀的煤粒经炭化、活化生产.针对物化分离技术中活性炭的功能及其应用领域,分析了活性炭的结构类型、性能特点及典
介绍膜剂药物概念、规定、检查,膜剂制备,汇集了一些膜剂药物着色实例.
随着我国不断的发展,人们对自来水的需求量也随着增多,因此给水处理所产生的污泥量也随之增加,合理的将污泥资源化利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磨盘山净水厂的水处理量较大,净水厂每日所生产的干泥量为28 t,若直接排放对给水污泥这一资源是很大的浪费。磨盘山水库处于寒区,其水质特点为低浊度高色度水,污泥颗粒的粒径在40?m-90?m之间,粒度非常细小,容易进一步资源化利用。对污泥的脱水特性进行研究,比较三种脱
在我国重金属离子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技术中,吸附法应用最为广泛,而吸附材料多为颗粒状,实际应用中需装袋投放,在水流湍急的事故现场会产生很大的流体阻力,会显著降低处理效率、增大处理难度。黄麻纤维具有高通量、低流阻、易获取的特点且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在实际应用中可不用装袋直接投放,且易于回收,是一种应急处理现场适用性非常好的材料。本文针对目前黄麻纤维材料吸附容量低、拉伸强度差等问题,以黄麻为基体,利用
污水回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回用水质安全问题值得深入关注。抗生素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不能在人畜体内被完全代谢,大部分以原态排泄并进入城市排水系统。抗生素结构复杂、性质稳定,在污水处理厂处理中去除率有限,国内、外环保工作者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已检测到ng/L甚至μg/L级的抗生素存在。尽管二级处理出水中抗生素含量较低,但长期接触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进而影响生态平衡并危
针对中小城镇的社会经济状况、自然气候特点及污水处理要求,基于稳定达标、高效可靠以及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的理念,结合喷射环流反应技术及人工湿地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喷射环流-
全程自养脱氮工艺作为一种低能耗、可持续的新兴生物脱氮工艺,在废水脱氮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针对当前我国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和传统生物脱氮技术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在成功培养出全程自养脱氮颗粒污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溶解氧(DO)对全程自养脱氮颗粒污泥脱氮效能的影响,并采用分子生物技术分析了不同DO浓度下全程自养脱氮颗粒污泥内部的微生物变化,进而提出全程自养脱氮颗粒污泥稳定、高效的处理含氮废水的溶解
染料颗粒大小不一且分布不均往往会导致加工时产生色点,疏水性的分散染料则更为严重.实践发现,在卷染机里容易产生色点的大颗粒分散染料,在溢流喷射染色机里却不一定会产生,
期刊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由于具有简易、高效、低能耗的显著优点而在废水生物脱氮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是在前期已建立的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本阶段利用前期一直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