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素养培育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 ——以“大连市某高级中学”为例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也是信息化时代。教育要培养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人。这样的人,不仅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有端正的信息素养和态度,并且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在我国《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课程目标这一板块当中明确提出,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学生应具备更多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有判断力,能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沟通和协作。能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机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学会鉴别、利用与分享信息。本研究以“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线,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在理论方面,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了国内外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并对信息、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进行了概念界定;其次,本文对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整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实践方面,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并且根据调查结果设计了三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将对信息素养的培育融于生物课堂之中,实验结束后再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在信息素养的几个不同方面是否有所提升。通过本次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目前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技能方面,在其他学科方面渗透较少;(2)在进行教学实践之前,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3)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素养教育素材;(4)本次研究总结了五点教学策略,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明确化,有效且高效的获取信息;有效提问常态化,熟练且批判性的评价信息;教学方式多样化,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教学内容生活化,探究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解题训练建模化,精确且创造性地使用信息。(5)在进行教学实践后,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所提升。由上可以看出,在生物教学中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育是切实可行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还能加强学生的信息道德。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素养已经成为衡量我国居民基本素质的标准之一,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信息素养的培育不仅是在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也是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也为教师将信息素养与生物教学结合起来提供了参考。师生共同努力,践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将学习、生活与信息紧密结合起来。
其他文献
黏滞性阻尼器是一种速度相关型阻尼器,阻尼器的阻尼介质在缸筒里流动,通过活塞孔的时候,经过活塞上的特定孔隙形成阻尼力,产生阻尼效果并以分子热能的方式耗散载荷输入能量,达到阻尼耗能的目的。文中通过对黏滞性阻尼器的性能设计、结构设计、试验校核等,最终确定阻尼器的设计研究方法,另外,对阻尼器速度的控制是通过对溢流阀的调整来实现的。
为了探究3-6岁儿童比例推理、空间类比与近似数量系统的发展特点,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及变化,选取120名3-6岁儿童为被试用“草莓酱任务”“找鸡蛋任务”以及PANAMATH进行测查,结果发现,3岁儿童就已经具有初步的比例推理、空间类比能力;儿童在3-6岁期间,比例推理、空间类比、近似数量系统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比例推理、空间类比与近似数量系统三者之间相关性显著,但这种相关性在3-6岁阶段随年龄增长
针对中远程反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集群的制导问题,提出了一种子母导弹拦截UAV集群的作战构想与制导策略。首先,综合考虑UAV目标的位置分布与威胁程度,提出了集群威胁“重心”的选取方法,将集群目标转化为空间中一个点目标;然后,分析了子拦截弹对UAV目标的零控拦截条件与捕获区,得到子拦截弹对目标的可拦截性约束条件,另外结合母舱探测视场角约束、母舱探测距离约束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培育高产小麦种质一直是育种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挖掘小麦产量基因资源,解析功能并探究应用途径,可以为培育优质高产小麦种质奠定基础。MADSbox基因家族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其作用范围涵盖植物发育全过程,是重要的作物农艺性状功能基因宝库。MADS-box基因家族成员FUL2(
微塑料存在于环境中各个角落,其本身及协同其他污染物的特征使得微塑料污染越发严峻。本论文系统的研究了淮河流域王蚌区间农田-沟渠-河流系统中微塑料的分布特点,同时在实验室分析了4种典型微塑料,包括PE(聚乙烯)、PS(聚苯乙烯)和两种来源的PVC(聚氯乙烯,韩国进口和新疆天业)老化前后微观表征,开展了经不同老化方式及老化时间处理下共计40种微塑料对面源污染物氨氮、硝态氮及磷的动力学、等温学吸附实验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