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皂素经口毒性的致突变性与亚慢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ong198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Wistar大鼠亚慢性经口实验和组合的三个致突变实验,确定茶皂素对Wistar大鼠亚慢性毒性作用特征及相关毒作用部位,分析茶皂素的诱变性,为茶皂素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及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增加可信的毒理学资料。方法:选88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4组,茶皂素染毒剂量的低、中、高组分别为20mg/kg、100mg/kg、500mg/kg,对照组给予无菌蒸馏水,通过90天亚慢性经口灌胃染毒实验观察茶皂素对大鼠的中毒表现,记录每周的体重及进食量,定量检测染毒末期的血常规、血液生化等各项指标,实验动物解剖后留取相关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通过三项致突变实验检测茶皂素的致突变性,三项致突变实验包括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及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结果:1.茶皂素亚慢性毒性实验结果:实验期间各组动物无死亡及其它明显异常表现;高剂量组雄性大鼠的周平均体重从第9周开始至实验结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而血常规(白细胞)、脏器系数(脑、脾、肺)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 <0.05),中剂量组的肺脏器系数也明显增高(P <0.05);高剂量组雌鼠的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血清胆碱酯酶)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 <0.05),而白蛋白与对照组相比降低(P <0.05)。尿常规检查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低剂量各组实验动物,未见明显异常情况。2.茶皂素致突变性实验结果:在2.5~50mg/ml剂量范围内,对阴性对照组相比,茶皂素各剂量组雌雄小鼠微核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阳性对照组的雌雄小鼠微核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受试物各组未成熟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比例均大于阴性对照组的20%,表明茶皂素不能诱导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形成和抑制骨髓细胞分裂;在5~5000μg/皿剂量范围内,茶皂素对测试菌株无明显抑菌作用,且各剂量组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阴性对照菌落数2倍,亦无剂量-反应关系,表明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在125~500mg/ml剂量范围内,茶皂素各剂量组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阳性对照组的畸变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表明茶皂素不能诱导雄性小鼠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结论:1、茶皂素对Wistar雌、雄大鼠的亚慢性(3个月)经口毒性实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为20mg/(kg BW),最小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LOAEL)为100mg/(kg BW)。2、茶皂素对动物体重有一定的影响,也有一定蓄积作用,其主要毒作用部位可能是肺部。3、三项致突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茶皂素无明显的致突变作用。
其他文献
行政改革是政府为适应环境发展而做出的内部结构调整和职能转变的过程。在外部改革环境压力的作用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行政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并在借鉴西方国
目的:探讨麝香酮减轻兴奋毒性、抗急性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方法:建立脑缺损伤模型(MCAO),观察了麝香酮对缺血24小时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缺血皮层超微结构、NMDA受体Ⅰ型亚
目的:观察酸枣仁-五味子药对醇水双提物的镇静催眠作用,探讨其治疗失眠的可能机制。方法:各组小鼠采用腹腔注射阈剂量戊巴比妥钠来研究酸枣仁-五味子"药对"醇水双提物对小鼠
桃仁提取物抗CCl4造成的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明显,其通过促进Ⅰ、Ⅲ、Ⅳ和Ⅵ型胶原和FN的降解,显著减少了纤维肝内由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组成的纤维间隔,使肝组织结构修
本文介绍了元语用意识和话语标记语,并从信息交流的建立,话题,语流空白的填充三个方面分别对元语用意识下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元语用意识的指导和调控
中药配伍禁忌是中药配伍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现代研究开始甚早而迄今进展甚为缓慢,远远难于满足当今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需要,为此,本文拟以十八反、十九畏为代表的中药配伍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优秀精神成果,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之所在,发扬这一文化传统有助于大
着眼于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遵从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构建富有特色的中医传承人才综合培养模式。通过此项教学改革,以期培养专业思想巩固、中医功底深厚、医术精湛
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表现为传统城市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间的冲突、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冲突,以及各城市文化建设的趋同性等。对此,本文认为,提升政府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资源大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接收到无数繁杂的信息,“信息污染”已成为了严重的社会公害,如若学生能够学会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自己所得到的各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