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文领域中,道德是无法绕开的一个命题.纵观百年来人文领域中的种种政治革命、启蒙思潮、文学运动抑或文化建构,道德或者成为它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或者成为它们用于践行自身的凭借手段,或者成为它们行进的精神动力资源,但是,不管怎样,道德无疑在20世纪中国人文科学的建设与国民性格的塑造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文学来说,道德显得尤其沉重与敏感.无论是作家主体意识的构成,还是文学创作的行进,抑或文学思潮的更替流变,基于道德之上的理性精神即道德理性都深嵌其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的发展流变史就是道德理性精神的流变史,更是道德理性精神与文学叙事之间不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塑造的生长史.因此,梳理出文学的发展流变历程,也就能洞悉道德理性精神的流动脉络,进而为文学的健康发展与当下人文精神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意义视野.这是作者在该文中所要做的工作.随着学科发展的日益精细化,在伦理学的视野中,道德被视为是人类后天理性反思自身行为而得到的理论成果,是以善恶或正义与否为价值坐标的具体的行为规范体系.不容否认,规范性与实践性是道德的重要属性,但有一点我们却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规范性与实践性并不是它的唯一特性.道德具有多维性,因为它不仅是一种价值体系、文化精神,而且还是一种价值观念形态与生活理想,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生命构成了我们全部行为的动力,也筑造了道德存在的根本底基.因而道德不是凌驾于生命之上并将之视为具体的外在规范性与抽象客观限制性而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它是精神哲学的最后一部分,言说着生命、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目的和价值以及创造的价值和人的创造能力,并进而成为价值创造与人的创造能力塑造的动力资源.在对道德的这种认知基础上,作者考察了道德理性在中国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