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承认儿童是拥有权利的积极主体,承认儿童是研究儿童问题的专家。但一直以来校园以教师的教学为核心,儿童总是处于被动、被安排的角色。而所谓的校园营造则更是建筑设计者的工作,是行政的程序、是专业的考虑,而非从真正符合使用者需求,以儿童参与来进行考量。参与既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项儿童基本权利,也是学界广泛倡导的一种现代儿童观的重要准则。虽然,儿童应该在影响其自身利益的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我国目前并未有系统地让儿童参与到校园空间营造中来,儿童参与的权利和能力问题仍备受争议。本研究首先,在可持续发展伦理、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童年的社会建构背景下,运用多学科交叉关联分析,通过系统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从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建筑景观学等跨学科领域,明确环境景观之教育考量、与儿童关系及儿童参与环境景观设计依据。确立儿童参与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哲学立论、社会学立论、心理学立论、教育学立论、生态学立论。其次为进一步补充和丰富校园环境景观本体论认识,通过校园环境景观物元和功能承载“物理”构建,儿童权利观、身体观、教育观和自然观的“事理”关照,儿童具身性、知觉系统、认知发展、需要层次及敏感期规律的“人理”理解,将“物理-事理-人理” WSR方法引入校园景观环境系统分析之中,实现从“物玩、境游、人戏”的“大景观”整体上把握校园环境景观对象体系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基于可持续校园设计和校园环境景观的现场调研,构建起校园环境景观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评价分析,提出儿童参与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关键议题。重点构建儿童参与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包括:儿童感知质量差距模型的构建及分析、人-参与&设计-工具-环境&景观-目的“五位一体”的参与式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框架搭建及分析、儿童参与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层次阶梯构建及分析、儿童参与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过程梳理、参与式设计中儿童的能力与发展分析,并结合国外案例解读和启示分析进行实证和印证,补充和完善校园环境景观创设方法论认识。再有,提出儿童参与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行动相关概念问题,并以作者主持参与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实践为例,阐述研究缘起、相关概况、问题识别、行动过程,总结分析其中儿童参与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问题与经验,通过实践案例检视环境景观创设,探索和完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实践论认识。最后,总结全文,提出研究结论及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有待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校园营造是事关儿童切身利益的事务,对校园环境景观和儿童本身都有积极影响。儿童参与的问题不单单是拥有权利、维护权利、行使权利这样一件简单的事,它事关儿童综合的、全面的、健康的发展,是一个民主社会成熟的标志之一。针对于儿童参与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研究,有助于转变传统设计范式,丰富并完善参与式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本体论、方法论和实践论认识;实现儿童参与校园空间营造设计目的,使校园环境景观体现儿童友好型校园内涵、价值和意义,使校园环境景观成为儿童的户外自然游憩学习场所,满足儿童成长、发展和创造体验需要;并能够结合素质教育、公民意识、创新培养、社群实践、院校合作、社区融合、公益发展多目标考量,从而为我国城乡儿童参与校园环境景观式设计提供理论方法参考和实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