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疾病进展的随访研究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睡眠障碍的关系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ne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的疾病进展有很大的差异,其异质性使我们对疾病预测变得复杂,并可能导致诊断困难。PD神经退行性的特征表现,为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特定核内广泛且进行性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这些病理变化不仅是运动症状,更是诸多非运动症状产生的原因。PD的非运动症状可以在整个疾病的病程中出现,甚至在临床诊断为PD之前就已经存在。非运动症状与PD的疾病进展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并且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非运动症状不仅是PD致残的主要原因,更成为PD患者及护理者主要的疾病负担。若通过识别及筛查已经存在的非运动症状或其他临床特征,或许能更好的预测疾病进展。因此本研究主要探索早期未用药的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发生率及类型,并评估非运动症状对疾病进展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PD患者电子数据库筛选患者,自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早期诊断PD且首次就诊未经过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并完成3年随访的患者,共86例。记录临床基本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Hoehn-Yahr(H-Y)分期评估运动症状,并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疲劳严重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the 39-item Parkinson’s Disease Questionnaire,PDQ-39)、非运动症状量表(Non-motor symptom questions,NMSQ)等量表。结果:1.共纳入PD患者共86例,男性52例,女性34例,平均起病年龄为62.31±9.4岁,平均病程为2.07±1.95年;2.随访期UPDRSⅡ(11.54±5.47比7.79±4.20,P<0.001)及UPDRSⅢ(26.12±11.15比18.31±9.70,P<0.001)及H-Y分期(2.23±0.60比1.64±0.62,P<0.001)、ESS(P=0.002)、PSQI(P<0.001)、HAMA(P=0.013)均较基线时明显增加。随访期PD患者跌倒、冻结步态的分数(P分别为P=0.045、P<0.001)、症状波动的发生率(P<0.001)也较基线时增加;MMSE(P=0.005)、Mo CA(P<0.001)在随访期的分数较基线时明显下降;3.便秘(72.1%)、可能的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possible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p RBD)(70.7%)、记忆力减退(62.8%)、嗅觉改变(61.4%)、生动的梦境等非运动症状(55.6%)在基线时发生率最高;嗅觉改变、呛咳、恶心呕吐、排便不尽感、尿急、疼痛、记忆力减退、幻视或幻听、复视在随访期的发生率较基线时明显增高(P<0.05);4.强直亚型、跌倒、p RBD及多汗为UPDRSⅢ的严重程度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非运动症状在早期PD患者中普遍存在,发生率高,且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增加。早期出现跌倒、p RBD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可能是运动症状严重程度进展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及处理非运动症状对PD的严重程度及发展预测是至关重要的。目的: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常见且重要的非运动症状,40~98%的PD患者均存在睡眠障碍,其对PD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帕金森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现象,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人类的大脑中含有大量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和生成维生素D3所需要的1α-羟化酶,尤其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及下丘脑中,因此推测维生素D可能参与睡眠调节的机制。然而目前在PD睡眠障碍中研究有限,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的PD患者,失眠的发生率较高,且睡眠质量较差。视频多导睡眠监测(vedio-polysomnography,v PSG)是诊断睡眠障碍最常用的方法,可以客观且完整的记录睡眠情况。本研究主要分析在PD患者中,利用v PSG评估患者睡眠结构及睡眠质量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自2013年11月至2017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睡眠中心门诊就诊及住院的PD患者共86例。完善临床基本资料,检测受试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行v PSG,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Hoehn-Yahr(H-Y)分期评估运动症状,并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疲劳严重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the 39-item Parkinson’s Disease Questionnaire,PDQ-39)、非运动症状量表(Non-motor symptom questions,NMSQ)等量表。根据PD患者维生素D三分位水平分为第1组(维生素D<32.70nmol/L),第2组(32.70nmol/L~45.20nmol/L),第3组(维生素D>45.20nmol/L)。结果:1.PD患者平均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42.46±17.77nmol/L,三组间的ESS有差异(P=0.014),第1组与第3组相比,ESS得分较高(P=0.006);2.三组间PSQI量表中睡眠时间(P=0.033)和催眠药物(P=0.044)部分的得分有差异,且第1组睡眠时间得分高于第2组(P=0.033),催眠药物得分高于第3组(P=0.042)。3.v PSG参数中,三组间的睡眠时间(P=0.004)、睡眠效率(P=0.002)及睡眠潜伏期(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第1组的睡眠时间(P=0.001)、睡眠效率(P<0.001)均低于第3组,而睡眠潜伏期(P=0.045)则高于第3组。4.单因素相关分析示,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ESS得分(r=-0.177,P=0.025)、PSQI催眠药物的得分(r=-0.257,P=0.040)、自发性微觉醒指数(r=-0.254,P=0.041)呈负相关,与v PSG的睡眠时间(r=0.361,P=0.003)、睡眠效率(r=0.349,P=0.004)、非快速眼动睡眠3期比例(r=0.254,P=0.042)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本研究首次在PD患者中,利用v PSG来观察睡眠障碍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血清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PD患者,睡眠结构紊乱,夜间总睡眠时间较短、睡眠效率较低,影响睡眠质量,日间过度嗜睡的症状也较严重。
其他文献
本次研究分为三部分内容:其一,叙事医学的理论阐释;其二,运用质性研究(叙事医学访谈),分析患者的疾病叙事;其三,运用定量研究,对叙事医学进行临床效果检验。这三部分内容穿插
大气重力波(GW)对大气不同层之间的动量和能量传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GW的导制传播影响大气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能量传输与耦合。GW传播过程中发生的自加速,破碎进而将能量级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巡检机器人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服务、军事等行业中。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有不同类型的巡检机器人。本文主要研究一种室外巡检机器人,对其
柱形空气衬垫已被广泛用于产品的缓冲包装,但对其缓冲性能的研究不足导致缺乏使用该材料进行缓冲包装设计的合理方法。本文基于此研究该材料的缓冲性能,探索适用于该材料的缓
高温稳定性较差一直是困扰着沥青混合料路面使用的一个难题,尽管目前已有较多材料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改性,但是大多数材料依然未能改变其粘弹性的本质。不饱和聚酯树脂混凝土(UP
本文以章学诚《文史通义》为中心,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探讨,共分八章。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清代是传统学术思想总结的时期,学者们较为系统地梳理和
黄土宏观界面是在多营力控制下形成并赋存于黄土结构表层及内部的黄土结构面,是黄土非均质、各向异性和非线性的体现,也是其发生侵蚀、灾变的几何物理边界。其广泛发育在黄土
地下矿山大规模开采造成大面积空区和尾砂废弃物堆积,诱发地质灾害与环境破坏,严重制约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及矿业健康发展。充填法将固体废弃物充填于地下,借以达到
蛋白质作为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参与了生命几乎所有过程。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将直接阐明生命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的变化机制,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
研究目的: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最为重要的死亡原因,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对于减少急性心肌缺血损伤、限制心肌梗死面积、维持左室收缩功能和预防心力衰竭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