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条件之一,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作为城市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性住房在解决城市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改善中低收入阶层生活状况、缓解贫富差距产生的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衡量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效果和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忽略居民实际居住需求,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致使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无法切实有效改善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和可达性测算等方法探讨合肥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对策。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保障性住房及可达性相关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成果进行整理总结,论述了可达性评价方法在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研究中的可行性。随后在概述合肥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8大成熟型保障性住房,从居民基本属性特征、居民实际居住感受、居民居住需求等方面展开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工作。为了发掘根本原因,在调研的基础上,引进可达性测度方法,以 GIS10.0为技术平台,以合肥市2011—2012年度兴建的53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最短距离模型、累计机会模型等可达性测算方法对新建保障性住房就业、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进行量化分析。 结合调研和可达性测算结果分析可以得出,合肥市优质资源多集中于城市中心城区,而保障性住房选址多位于城市偏远地段,空间的错位导致各项可达性水平普遍较低,且可达性程度整体表现出由城市中心区向边缘区逐步递减的规律。可见,传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民众的需求,应及时转向“以人为本”的关注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实际需求的人性化布局模式。最后本文从既有保障住房和新建保障性住房两个层面提出规划对策,探索可行的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以期对安徽省乃至全国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由于研究时间和个人学术水平有限,本文存在问卷调查的数据样本数量略显不足、选取的可达性测度方法相对比较简单、规划对策与分析结果的针对性不强等不足,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