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达性分析的合肥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研究

来源 :安徽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m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条件之一,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作为城市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性住房在解决城市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改善中低收入阶层生活状况、缓解贫富差距产生的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衡量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效果和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忽略居民实际居住需求,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致使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无法切实有效改善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和可达性测算等方法探讨合肥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对策。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保障性住房及可达性相关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成果进行整理总结,论述了可达性评价方法在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研究中的可行性。随后在概述合肥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8大成熟型保障性住房,从居民基本属性特征、居民实际居住感受、居民居住需求等方面展开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工作。为了发掘根本原因,在调研的基础上,引进可达性测度方法,以 GIS10.0为技术平台,以合肥市2011—2012年度兴建的53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最短距离模型、累计机会模型等可达性测算方法对新建保障性住房就业、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进行量化分析。  结合调研和可达性测算结果分析可以得出,合肥市优质资源多集中于城市中心城区,而保障性住房选址多位于城市偏远地段,空间的错位导致各项可达性水平普遍较低,且可达性程度整体表现出由城市中心区向边缘区逐步递减的规律。可见,传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民众的需求,应及时转向“以人为本”的关注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实际需求的人性化布局模式。最后本文从既有保障住房和新建保障性住房两个层面提出规划对策,探索可行的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以期对安徽省乃至全国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由于研究时间和个人学术水平有限,本文存在问卷调查的数据样本数量略显不足、选取的可达性测度方法相对比较简单、规划对策与分析结果的针对性不强等不足,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其他文献
本文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建立景观物化的理论框架;中篇以历史文化景观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以大众游憩为导向,从理论、方法和技术三个层面对景观的时空物化进行论述;下篇是案
学位
本文研究了国内外水资源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北方资源型缺水城市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指出了北方资源型缺水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和缺水危害等;并在
学位
近年来,我国空气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居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住宅是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发展绿色住宅日渐成
近几年,随着广州市白云区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住宅区建设规模的扩大,白云区的居住条件已逐步从早期满足单一居住需求的建设模式向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居住区模式转化,居住质量有
近年来,诸多底层架空建筑规划设计实例的出现引发了作者对城市设计领域中具体形态设计手法潜在的生态思想的探讨。通过对底层架空手法的现实成因,历史沿革以及其生态意义的研究
学位
在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中,环境对于住区整体品质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这一点已经在相关专业领域取得共识.随着住区建设高潮的到来,关于住区环境的各种探讨也相继引
从整体上说,人类目前正处在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过渡时期,即所谓后工业化时代.这是一个新事物层出不穷,高速发展的时代,变化是这一时代的特点和趋势.就居住空间及环境而言,
三线建设作为重要历史事件,对我国的区域生产力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样的重大变化不仅影响一、二线城市的发展,更直接影响了三线城市的发展。本文从工业建设、设施配套与城市发
中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大部分地区具有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在这些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为了维持舒适的室内环境,建筑必须大量的使用制冷采暖设备,这样又造成能源浪费、
快速公交自上世纪70年代在南美库里蒂巴兴起以来,正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大城市的快速公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