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为药典收载品种。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之功效,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等症。主产于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区。近年来临床和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在抗癌、抗动脉硬化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方面效果良好。本文通过大孔树脂、硅胶、ODS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多种色谱手段,从土茯苓根茎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IR、1H-NMR、13C-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出9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β-谷甾醇棕榈酸酯(β-sitosterol palmitate,1)、β-谷甾醇(β-sitosterol,2)、胡萝卜苷(daucosterol,3)、1-棕榈酰基-3-O-β-D-半乳糖基甘油酯(1-O-hexadecanoyl-3-O-β-D-galactopyranosyl-glycerol,4)、落新妇苷(astilbin,5)、异落新妇苷(isoastilbin,6)、槲皮素(quercetin,7)、花旗松素(taxilfolin,8)、槲皮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4’-O-β-D-glucopyrano side,9)。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菝葜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对土茯苓及其混伪品菝葜、白土茯苓、粉萆藓进行了一般理化鉴别、薄层色谱鉴别和紫外光谱鉴别。首次建立了以落新妇苷为对照品的土茯苓薄层色谱图,能够有效鉴别土茯苓与其混伪品。首次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对土茯苓及其混伪品(菝葜、白土茯苓、粉萆藓)进行了鉴别研究,并对图谱信号进行了归属。其中土茯苓主要表现为落新妇苷特征信号峰,菝葜主要表现为黄杞苷特征信号峰,为土茯苓及其混伪品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