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目的的探讨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n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立足于民事诉讼法的目的,首先,对民事诉讼目的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民事诉讼目的论内涵,基于哲学角度,从目的的能动性、价值性、目的对象的确定性与主客观辩证统一性这几个角度,剖析了民事诉讼的目的。而后分析了民事诉讼目的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进一步解读了民事诉讼目的的内涵,接着本文阐述了民事诉讼目论的功能与发展趋势,有进一步讨论了民事诉讼目的的阶段性与地域性特点。其次,对民事诉讼目的论的现状进行了评析,基于国内外角度阐述了民事诉讼目的理论现状,详细的解读了关于目的论的个各种学说。通过三大诉讼对比研究和我国民事诉讼目的特质分析,给当代中国民事诉讼目的论给予了准确定位。再次,研究了影响民事诉讼目的实现的因素与控制机制,对影响因素与控制机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析。最后,从民事审前程序的构建、结案方式的选择权、公益诉讼角度系统的构建了权利保护视角下的民事裁体系。通过对民事诉讼目的论发展过程的分析,理清了目的论的主流为当事人权利保护说、法律秩序维护说、纠纷解决说之争。在追问民事诉讼目的论的阶段性和地域性问题后,表明民事诉讼的目的具有跨越历史与地域的特性。分析民事诉讼的起源及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可以证明解决纠纷仍然是最恰当的民事诉讼的目的。
其他文献
在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的治理现状下,我国上市公司自治机制的监控功能发生了缺位。上市公司自治的缺陷需要外部监控机制来弥补,司法介入作为外部监控的重要力量在上市公司的
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履行社会责任,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公平地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的一项民生工程。自从我国确立法律援助制度以来,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
证人出庭是保证对抗制诉讼模式良好运行的基础,也是推进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先决条件。现有立法对证人的保护措施侧重于事后救济,对证人的事前保护明显不足。证人出庭率低下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小学生的手脚,在它的捆绑下,“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弄得学生昏昏然,头脑发胀。整天都是被动学习,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成为传统教育的牺牲品。新课程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提速,由此引发的各类严重环境问题也呈逐渐攀升态势,显著体现在环境纠纷大量持续涌入法院。环境纠纷自身具有长期性、潜伏性以及复杂性等特征,传统司
法院调解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一种,历来受到我国司法界的重视,建国以后更是作为一种制度被固定下来,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作为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的纠纷解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