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三十年来,当代医家对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法进行实验与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血瘀理论的系统研究仍相对不足,兹对血瘀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血瘀证的实验研究与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法,对涉及到血瘀内容的医籍进行检索,收集医籍的版本,查阅所收集的医籍,对医籍中有关血瘀的论述进行筛选、整理,整理出对血瘀理论总结有价值的资料,对整理出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比较,总结出清代医家的血瘀理论成就。本研究共分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清代以前血瘀理论进行总结,第二部分对清代血瘀理论研究特点进行概括,第三部分对清代众多医家对血瘀的认识进行呈现,第四部分对清代四位代表医家的血瘀理论进行整理、归纳,第五部分对清代血瘀理论的承前启后特点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为清代以前血瘀理论概述,主要对秦汉时期、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时期的血瘀理论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清代以前的血瘀理论成就。第二部分为清代研究血瘀理论的特点,总结出其特点为:重视血瘀理论的医家众多、产生了血瘀理论专著。第三部分为清代血瘀理论荟萃,主要从整理的资料中筛选出对血瘀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有所发挥的论述进行列举、归纳,呈现清代医家对血瘀理论研究的规模。第四部分为清代代表医家血瘀理论研究,主要对傅青主、叶天士、王清任、唐容川四位在血瘀理论方面卓有成就的医家的血瘀理论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清代代表医家在血瘀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三方面的理论成就。第五部分为分析与讨论,主要分析清代血瘀理论对前代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启发。本研究总结出清代血瘀理论成就为:在血瘀形成的病因病机方面:在清代以前寒邪可以致瘀、热邪可以致瘀、燥邪可以致瘀、气滞可以致瘀、痰阻可以致瘀、外伤可以致瘀、血虚可以致瘀认识的基础上,清代医家认识到:气虚可以致瘀、阳虚可以致瘀、阴虚可以致瘀、毒邪可以致瘀。另外,王清任根据亲身实践与病机分析,认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皆可致瘀。在血瘀证的诊断方面:在清代以前认识到的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病者如热状脉反不热、腹不满其人言我满、少腹急结、烦闷或发狂或如狂或喜忘、肌肤甲错、固定性疼痛、肢体麻木、面色黧黑、爪甲青紫十一个症状或体征作为诊断血瘀证指标的基础上,清代医家认识到以下诊断血瘀证的标准:(1)体表颜色改变;(2)疼痛,特别是痛不移处与久痛;(3)积块、痞块;(4)情志或神志改变;(5)特异性发热;(6)久病多瘀;(7)怪病多瘀;(8)排除法;(9)出血;(10)妇科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月经色黑夹块;(11)脉弦或涩。在血瘀证的治疗方面:清代医家继承了前代创制的活血化瘀十法:行气活血法、养血活血法、滋阴活血法、温经活血法、凉血活血法、破血祛瘀法、活血通络法、化瘀止血法、祛风活血法、化痰活血法,创立了活血化瘀六法:补气活血法、通窍活血法、回阳救逆活血法、解毒活血法、通痹逐瘀法、分部逐瘀法。另外,针对络脉瘀阻证,叶天士创立了通络七法:辛润通络法、辛温通络法、辛香通络法、搜剔通络法、辛甘通补法、补气通络法、滋润通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