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压诱变系对干旱胁迫的生物学响应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kk00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超高压诱变小麦突变株系及其野生品种的多项抗旱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研究,鉴定高压诱变小麦突变系抗旱性变异,进而创造新的优良种质资源。本研究以小麦偃展4110(M0)和正常灌水为对照,测试高压诱变M5突变株系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游离叶片失水速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光合特性等9项抗旱生理指标,采用主成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在正常水分条件下,高压诱变小麦抗旱指标与M0相比,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或低于或高
其他文献
陕白糯11是陕西及西北地区糯玉米生产上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本试验于2012年6月在陕西杨凌,以陕白糯1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密度(37500、52500、67500株/hm2)和施肥量(纯NPK总量216、324、432、540kg/hm2)对陕白糯11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试验中对鲜食品质综合评价和适宜采收期也做了一些研究,从中得出以下结论:(1)陕白糯11作夏播适宜留苗密度为52500
学位
小麦骨干亲本在小麦新品种培育和创新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了解小麦骨干亲本小偃6号及其衍生品种(系)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对小偃6号及其80份衍生品种(系)利用63对SSR分子标记引物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醇溶蛋白电泳分析,以期对小偃6号及其衍生品种(系)进行更全面的解析,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结果如下:1、63对SSR引物在81份材料中共检测到175个等位变异,等位变异数目在1~6
学位
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油菜产量、品质的有效手段之一。黄淮流域是我国油菜重要产区之一,选育适合黄淮流域地区以及相似生态地区种植的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是当前油菜育种的重要课题之一。油菜杂交种纯度的快速、准确鉴定是良种繁育、安全推广、高产高效的重要基础。陕油803(HZ03)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用甘蓝型油菜双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ZS09A和双低恢复系SH11配制的双低杂交种,2012年通
学位
随着干旱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作物抗旱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抗旱性的研究意义重大。根系作为玉米的水分吸收器官与玉米抗旱能力的关系密切,本研究利用水培法对水旱处理下玉米苗期根系部分性状进行测定并进行了遗传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干旱胁迫与正常条件下主根长的遗传模型分别是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与一对负向完全显性
学位
为了探究种植密度对甘蓝型油菜抗裂角指数以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本实验选择了三个油菜品种:杂油158、秦优7号、予10,并且在三个密度梯度下(45万株/hm2、60万株/hm2和75万株/hm2)对植株的农艺性状、光合作用、倒伏性等进行了考察,利用M6粗纤维测定仪测定了茎秆的木质素和粗纤维含量,采用随机碰撞法对油菜材料的角果进行抗裂角指数测定,同时在课题组大田内挑选了60个油菜品种,筛选出了一批具有高抗
学位
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总产量的提高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农作物杂种优势的充分有效利用,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小麦T型不育系育性稳定,多年来众多研究者已转育出一批农艺性状优良的T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但是由于异源胞质负效应的存在,致使生产的杂交种饱满度较差,同时其恢复源较少,育性
学位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纤维是最大的可再生纺织原料,同时也是人工纤维的重要的替代品。棉花纤维细胞作为一种不分支的单细胞,是由胚珠表皮细胞经分化、发育而形成,是高等植物中伸长速率最大、发育最长的单细胞,也是近年来研究单细胞的最好生物模式。研究证明棉花纤维与拟南芥表皮毛都是起源于表皮细胞的单细胞,两者很可能有类似的发育机制。AtMYB0(GL1, NM_113708)是拟南芥表皮毛发育过程中的一个
学位
几丁质酶是一种能够分解几丁质的酶,它几乎分布在整个生物界,从动物、植物到微生物。近年来,人们发现几丁质酶可以通过分解真菌细胞壁中的几丁质来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可以帮助人们培育出抗白粉病、条锈病的小麦新品种。然而由于小麦复杂的基因组结构,导致普通小麦关于几丁质酶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植物。为了能够深入的研究小麦几丁质酶的构成,以及不同亚型的几丁质酶在小麦籽粒灌浆期间的表达情况,本实验利用已有的小麦和大
学位
醇溶蛋白是小麦籽粒里主要的蛋白质,它是贮藏蛋白的主要成分之一,与面筋的筋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对小麦的品质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根据NCBI数据库中完整的α-醇溶蛋白基因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和连接转化等实验过程,从5份一年生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品系中共得到52条序列(GenBank登录号:KJ004676~KJ004727)。NCBI在线BLAST表明,得到的
学位
为了明确与小麦收获指数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以小麦品种‘小偃81’和‘西农1376’为亲本,构建了含236个家系的RIL群体(F2:7、F2:8代),连续两年在陕西杨凌、河南驻马店和山东济南种植,利用181个SSR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的QTLIciMapping V3.2软件,对与小麦收获指数相关的部分性状的QTL进行了加性效应分析,结果如下:1.利用亲本从不同来源的190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