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韩同形词——词汇义的语用比较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555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了汉韩同形词词汇理解的语用比较。 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候,一个主要的困难是词汇理解,其中一个主要的表现是韩国汉字词与汉语词语之间的混淆,尤其是同形词的混淆。 本文研究、讨论了韩汉同形词,主要以定量为主、再加以深入的定性分析讨论。从汉语水平考试的2905字、韩国的常用汉字1800字+300字等“汉字”开始,到汉韩“汉字词”先进行定量研究,再分析个别类型与特点。本文的研究追求汉韩同形词的“质”与“量”两个方面的全面性考察。从定量的角度统计了简化字转换比例、汉韩同形字的比例和汉韩同形词结构类型的比例等数据。 考察了两种类型的韩汉同形词。首先,举例分析讨论了完全不同的同形词和有同有异的同形词。然后,着重分析讨论了两组有同有异的同形词“矛盾”与“葛藤”。这两组同形词放在一起后,变成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情况:汉语中的“矛盾”更多的时候要翻译成韩语中的“葛藤”。 研究认为,将这两种类型的词语按着“汉语研究的新视角”步步考察,自然遇到一条线索还是归于词语、概念、实体的三角形的理解结构。相信研究留学生的词汇理解方面如果应用这三角形的理论,尤其是与计算语言学连接,更容易接近、更有科学性,因此过去找不到解决线索的问题现在有了新的出路。采用陆汝占教授的“汉语研究的新视角”来进一步分析与归纳,在研究方法上有了新的角度,有助于开展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的汉语研究。 通过考察,了解到汉韩语中“矛盾”与“葛藤”的词语、概念是在汉韩两国基本上相同。“矛盾”与“葛藤”都通过比喻或借代的方式来表达出指称,然而到了两国的实体(指称)的阶段并不相同。就是说,“矛盾”与“葛藤”都是从一个相同的概念出发进行命名为词语的。不过,这两个词语到了韩国通过借代、比喻转换成新的实体、新的指称。再说,韩汉语的“矛盾”与“葛藤”在“词语”和“概念”是一样,却在“实体”指称上不同。 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 第一,在留学生阅读汉语文章时重要的一个阶段词汇理解方面,韩国的汉字词与现代汉语词语表面上相差不大,但是在实质上还是存在很大差异。 第二,韩国语的汉字词与现代汉语词语的差异有一定的对应性,这些对应性将对韩国留学生掌握汉语中的汉字产生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同形字和同形词引起的正负面作用。其中最明显的正面效果就是大纲以外词汇的融入。若教学者能关注汉韩同形词,把韩国留学生的汉字知识、汉字词构词知识结合起来,会让他们在词汇理解、阅读汉语文章方面应该有大大的进步。而且如果运用词语-概念-指称三角形结构来理解的话,不仅给教学者、学习者两方面都能节省不少功夫与精力,而且对于计算语言学的研究也有很大作用。
其他文献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著名作家,其小说以清新独特的风格而蜚声文坛,这种独特性不但表现在题材和内容方面,也表现在其独特的美学风格方面。本文正是以此为研究对象,力图展现出沈从文
洛夫是著名的台湾诗人,他的诗不仅在台湾,而且在大陆以及海外都引起极大反响。几乎他出版的每一部诗集都代表一种新的创作风格,会带来一种新的审美体验,代表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的高
吴伟业是明清之际诗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以文学思想史的学术理念为指导,在明清之际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探讨吴伟业核心诗学思想——“诗史”观形成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对中
本文以西方思辨的分析与批判的历史哲学为学术背景,在东西方互动的学术视域中对中国传统学术春秋公羊学的基本典籍进行了重新的理解和诠释。本文认为,春秋公羊学的主要理论形态
在聋校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恰当地运用情境教学法,构建恰当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视觉情境代偿低年级聋生的听力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身临其
期刊
格非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小说的创作,他是较早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影响的作家之一,与余华、苏童、莫言、马原等被称为八十年代先锋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他早期的作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