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的农业"走出去",是从对外农业援助开始的。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向非洲无偿提供粮食援助,成为中非农业合作的起点,此后的近40年时间里,我国政府不断推进对外农业援助计划,以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等方式在非洲、南亚太平洋岛国等地建立了 200多个农业援助项目。随着上世纪末,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国内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外汇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粮食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与投资的步伐越迈越大。但受限于我国农业企业的规模、境外投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以及我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对农业"走出去"投资经营的支持力度不够,体系不完备等多方面的因素,截至目前我国农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依然相对较薄弱,未能形成规模效应。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加上对世界各大跨国农业公司、农业强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扶持政策的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农业"走出去"发展到现在,主要还是由政府主导。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严格限制了政府的各种直接补贴,但允许政策性金融机构存在,如此,政策性金融机构便成为了各国对外经济贸易最重要的政策性支持渠道。开发性金融是我国政策性金融的一个分支,是我国政府合理用于扩大海外农业市场,开发海外农业资源,实施海外农业投资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笔者认为,我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体系,善于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赋予的权利,支持农业企业更好的"走出去"。对于开发性金融而言,支持农业"走出去"也是一项新的课题。本篇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各大跨国农业公司利用金融等手段开发国际市场的战略及成就,各发达国家通过政府及金融机构的各项政策手段扶持本土农业走向世界的行之有效的方式,随后从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业"走出去"模式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和可行性意见,同时也从政府的角度阐述应如何利用开发性金融这一途径与其他手段结合,统筹运用,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和推动我国农业更好的"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