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互穿聚合物网络渗透汽化膜的制备及其分离丁醇性能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6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主要依赖的能源来源(石油、煤炭、天然气)终有一天会枯竭,为了能源的长期发展,各国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据最新版《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2015年全球所有能源消耗为131.47亿吨油当量,其中可再生能源占比2.70%(3.55亿吨油当量),较2014年增长了15.9%。生物丁醇是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具有较其它生物燃料更高的体积能量密度、更好的疏水性以及与汽油更好的相容性等优势,备受广大研究者青睐。生物丁醇未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作燃料使用最主要的限制在于生物发酵生产的丁醇浓度低,所以高效、节能的从低浓度丁醇水溶液中分离出丁醇的研究是非常有前景的方向。渗透汽化是一种选择性高、操作简单、易于工业化放大、耗能小的膜分离方法,非常适用于分离低浓度的混合溶液。硅橡胶是分离有机溶剂最常见的膜材料,但是单纯的硅橡胶渗透汽化膜的性能有限,通过改性硅橡胶,开发性能优异的膜材料是提升渗透汽化性能重要的方法之一。本文从渗透汽化机理出发,设计了一种高性能互穿聚合物网络渗透汽化膜用于丁醇-水体系的分离。主要内容如下:1.选用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六氟丁酯为与聚二甲基硅氧烷形成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单体,分别按照不同单体与聚合物组成质量比的不同、制备了 9种渗透汽化膜用于分离低浓度的丁醇水溶液。2.对产品进行FTIR、TG、DSC、DMA、WCA、SEM等表征以及在丁醇和水中的溶胀实验和分离丁醇水溶液的渗透汽化实验。各种表征和渗透汽化结果证明了单体量较少时,成功合成了互穿聚合物网络,提高了膜的渗透汽化性能;但当单体过量时,两种聚合物之间发生相分离,对膜的渗透汽化性能有损伤。另外,研究了原料液温度、浓度、膜聚合物组成比例对渗透汽化性能的影响。3.对于丙烯酸甲酯与硅橡胶形成的互穿聚合物网络膜体系,渗透汽化性能最佳的条件为:当丙烯酸甲酯单体含量为聚合物整体的10%,温度为67.9℃,原料液中丁醇浓度为1.03 wt.%,最佳结果为:选择因子为41.99,渗透通量为922.90 g/m2h。对于丙烯酸六氟丁酯与硅橡胶形成的互穿聚合物网络膜体系,渗透汽化性能最佳的条件为:当丙烯酸六氟丁酯单体含量为聚合物整体的30%,温度为67.8℃,原料液中丁醇浓度为2.75 wt.%,最佳结果为:选择因子为64.4,渗透通量为1519.6g/m2h。与近期公开文献结果相比较,分离因子和渗透通量均有较大提高,具有比较大的实际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荧光探针在生物化学、材料科学、药物化学、医疗诊断和细胞生物学等范围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分子荧光探针技术俨然成为一种关键的分析工具,已经普遍应用
基于微液滴的微流控技术在单细胞分析、数字PCR和高通量筛选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这一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微液滴含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该
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以及大型海藻本身生理代谢的影响,大型海藻所处的海洋环境中无机碳和NH4+浓度总是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碳、氮浓度将影响海藻的生理特性。本文以我国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不断发展,重组蛋白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重组蛋白技术可将不同功能蛋白模块进行组合,从而获得具有特定新功能的重组蛋白。人工酶具有
目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的首选治疗,溶栓后出血转化(HT)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脑梗死溶栓后HT的主要病理特征是中性粒细胞募集,然而其启动及
神经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中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它构成了30%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治疗,放疗和化疗,但是预后差,复发率高。根据世界卫生组
岩芹酸是一种十八碳单不饱和脂肪酸,是油酸的一种同分异构体。与常见的油酸有所不同,其双键位置是在△6位而不是9位。由于双键位置的不同,二者在诸多性质上存在很大差异。岩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移动设备越来越普及,移动应用数量庞大且增长迅速。移动应用的质量保证通常采用测试进行,而移动应用是事件驱动的应用,适合使用基于界面的脚本进行
采用4种不同的真菌培养基,对我国南海海域的可培养海绵共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扩增ITS片段进行系统发育树的分析,并利用简并引物对PKS功能基因进行筛选。
5-吡唑甲酰胺类衍生物一般具有优异的杀虫和杀菌等生物活性,以5-吡唑甲酰胺为主体创制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新型农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保留已商品化的唑虫酰胺和氯虫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