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视角下诗歌视觉化翻译研究——以毛泽东诗词翻译为例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198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是一种简约却充满美感的表达,简单的意象通过韵律的巧妙安排,有限的字眼往往能呈现出气势磅礴的画面感,读者通过生动的想象,从而联想出不一样的意境和情趣,这就是最初的视觉化。毛泽东诗词大多以军旅生涯为主题,诗句具有深刻的思想哲理、丰富的美学内涵和强烈的个性色彩等特点。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大多从目的、互文、关联理论等角度,很少有人从框架理论的角度研究毛泽东诗词的视觉化翻译。中外读者具有不同的背景知识,并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会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译者的翻译选择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本研究选取中外五种各具特色的译本,从框架操作角度对毛泽东诗词的不同翻译进行对比研究。  框架是知识系统和经验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是一种认知和心理现象。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框架从人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体验和文化感知获得经验,由经验的图式化形成知识结构,再概念化为框架。基于对语言、头脑及翻译关系的探索发现,在诗歌翻译中,视觉化是研究的基础,译者通过视觉化激活框架及其成分,在脑海中形成图像或原文想传达的场景,并对相关元素进行框架操作,若视觉化稍有偏差,则可能造成对原文的误读和误译,最终影响翻译效果。  基于Fillmore等的框架理论,本文对毛泽东诗词视觉化翻译进行研究,尝试通过多译本的比较,分析不同译者对译文的不同的视觉化呈现是否会影响译者的框架操作选择,为毛泽东诗词的研究及对外译介提供新的视角。本文主体分析分为两个部分,作者就Fillmore框架理论对毛泽东诗词进行框架操作。第一部分,分别从五个译本选取相关例子就理想框架和非理想框架两种模式说明理论的可操作性。第二部分,通过对五个译本中三十四首诗进行研究,选取了10个典型的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面对同一句诗,五位译者会根据自身的阅历背景进行视觉化,由此会选取不同的框架操作来翻译,包括框架成分更换与增删、框架关系改变、框架层次调整及框架移植,呈现给读者的翻译效果也大不相同。  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框架操作最主要体现在文化元素、意象、典故等方面的处理。翻译目的不同,对读者阅读和知识系统判断的不同,做出的翻译选择也就不同,这不仅影响了翻译效果,还影响着读者的阅读空间。
其他文献
托尼·莫里森是一位20世纪享誉美国和世界的黑人民族作家,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坛上一颗耀眼的巨星。1993年,莫里森以杰出的成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黑人
作为过程写作教学法的重要一环,反馈对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教师反馈,而对另一种有效的反馈模式—同伴反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