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流动儿童这一群体日渐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流动儿童迁入城市之后面临着来自学业、生活以及社会等各方的压力与影响,其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波动。因此,本文将目光定位在流动儿童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试图通过对比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全面了解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心理差异,并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探索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此外,本文在国内外社会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路径,力图推动学校社会工作在实践领域的应用。为了深层次地把握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分析了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将二者进行对比,从差异中总结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学校社会工作角度以及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笔者运用访谈法,加之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编《儿童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北京市两所中学的34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流动儿童188人,本地儿童153人。本研究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研究,本文的基本结论与对策:1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堪忧,超过半数的被调查流动儿童存在轻度及以上的心理问题。2来自不同类别学校的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普通中学本地儿童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明显低于农村中学流动儿童的检出率。3流动儿童所表现出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焦虑以及人际关系与敏感。4流动儿童对待心理健康的态度较本地儿童更为被动。基于上述研究现状与结论,本文提出了构建学校社会工作路径的对策与建议。首先,社会工作者要联合政府、社会组织等在流动儿童中学建立学校社会工作试点;第二,社会工作者要将全体流动儿童纳入服务对象中,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第三,社会工作者协助流动儿童与学校、家庭、社会等系统建立紧密联系,拓宽资源整合的路径,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建设争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