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北京的空气重污染事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大气污染的人群不良健康效应也成为了民众日常关心的问题。应对大气污染,我国积极出台了强有力的治理措施,2013年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已经从2013年的89.5μg/m3降至2018年的51μg/m3。本文从相对易感人群和减排措施的健康影响等多方面综合评价黑碳(BC)和PM2.5对居民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的健康影响,期望可以为科学评估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以及保护北京地区居民健康提供科学建议。本文基于20052016年北京市黑碳和PM2.5日均浓度、气象要素及全市范围呼吸系统、心血管疾病每日死亡人数数据,主要采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定量评价黑碳和PM2.5对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北京市黑碳和PM2.5对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效应;针对不同人群,探讨人群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下PM2.5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结合研究期间北京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阶段,初步对比分析了北京市大气污染物短期与长期减排措施对居民的健康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北京市BC和PM2.5浓度对心血管疾病逐日死亡人数存在显著影响。当BC和PM2.5每上升一个四分位间距(IQR)时(分别为5.7μg/m3和64.5μg/m3),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增加2.70%(95%CI:2.20,3.21)和4.06%(95%CI:3.47,4.65)。当BC和PM2.5每增加10μg/m3时,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增加4.79%(95%CI:3.69,5.91)和0.74%(95%CI:0.63,0.85)。这意味着,如果以更能体现实际大气状态的IQR计量,那么BC的健康风险略低于PM2.5。从双污染物模型模拟结果来看,引入SO2和NO2后,BC和PM2.5对于心血管健康仍然具有显著影响。此外,从区分年龄、性别、学历的易感人群模拟结果来看,BC的急性健康效应与PM2.5的存在较大差异。(2)北京市PM2.5浓度对于不同人群的健康风险存在区别。从人群先天自然因素(性别、年龄)和后天社会因素(学历)的角度分析,北京市大气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女性、男性人群的心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分别增加0.55%、0.49%,4559岁、6074岁、75岁及以上人群分别增加0.23%、0.63%、0.62%,学历分别为文盲、小学、中学及以上人群分别增加0.71%、0.63%、0.47%,相对易感人群为女性、6074岁、文盲人群。在文盲群体中,老年(60+)女性占比达66.2%。本研究发现,在去除了女性、老年这两个混杂因素影响后,文盲人群健康风险仍然高于较高学历人群,年龄和性别因素叠加在学历因素上,可能加大低学历人群的健康风险,对于这部分叠加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双重敏感性的人群应给与重点关注。(3)《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始实施的2013年前后模型结果显示,对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减排前的BC和PM2.5的健康风险高于减排后。减排前(20092013年),当BC和PM2.5每上升一个IQR时(分别为2μg/m3和44.75μg/m3),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17和1.016,心血管疾病的分别为1.011和1.010。减排后(20132016年),当BC和PM2.5每上升一个IQR时(分别为2.1μg/m3和33μg/m3),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00和1.003,心血管疾病的分别为1.000和1.002。(4)20092016三年滑动的GAM模型结果显示,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BC和PM2.5的相对危险度都随时间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对于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BC和PM2.5的相对危险度都随时间呈近乎线性下降的趋势。统计学结果和短时间序列GAM模型结果显示,短期减排(2008年奥运、2014年APEC、2015年阅兵)对北京市居民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死亡人数的影响有限,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综上所述,我国采取的大气污染长期减排措施,对于降低北京市居民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健康风险均存在积极的影响,显现出长期减排措施在保障居民健康方面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