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入射角变化条件下类金刚石碳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aroltte8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中频磁控溅射技术以纯石墨靶/纯石墨靶&甲烷为碳源在单晶硅基底上制备了不含氢/含氢类金刚石碳膜(hydrogen-free/hydrogenated amorphous carbon,a-C/a-C:H),考察了粒子入射角度以及粒子掠入射周期(基底转动速度)对薄膜表面形貌、微观结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粒子入射角度对a-C薄膜表面形貌、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粒子入射角度的增加,薄膜沉积速率呈现近余弦规律的减小趋势,表面均方根粗糙度经历缓慢增大和急剧增大两个阶段。XPS和Raman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粒子入射角度的增加薄膜中sp3/sp2比率减小。薄膜的硬度随着粒子入射角度的增加逐渐减小;薄膜内应力随粒子入射角度的增加出现压应力向拉应力的转变,压-拉应力转换点介于30°到45°之间,且应力值先减小后增大。随粒子入射角度的增加,薄膜摩擦系数增大,耐磨性变差。2.研究了粒子入射角度对a-C:H薄膜表面形貌、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粒子入射角度的增加,沉积速率先增大后减小,15°时薄膜沉积速率最高,为10.24 nm/min;薄膜表面阴影效应加剧,表面均方根粗糙度逐渐增大。Raman和XPS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粒子入射角度的增加,薄膜sp3/sp2比率在0.86-1.22之间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变化趋势。与a-C薄膜相类似,薄膜内应力随粒子入射角度的增加同样出现压应力向拉应力的转变。粒子入射角度为30°时制备的薄膜内应力低而硬度最大,分别为-0.037 Gpa和14.22 Gpa。因此,可以通过合理控制粒子入射角度来制备超低应力的薄膜。3.研究了基底转动速度对a-C和a-C:H薄膜表面形貌、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底转动导致薄膜生长模式从基底固定时的连续生长转变为原子(分子)层生长。对于a-C薄膜,基底转动条件下生长速率约为基底固定时的1/3,且随着基底转速的增加逐渐减小;3 r/min时沉积薄膜表面均匀光滑,此后随着转动速度的增大薄膜表面粗糙增大;随着基底转动速度的增加,薄膜sp3/sp2比率呈近似线性减小趋势,硬度逐渐减小,耐磨性变差。而对于a-C:H薄膜,基底转动条件下生长速率约为基底固定时的1/2;表面粗糙度随基底转动速的变化规律与a-C薄膜刚好相反,在3 r/min时表面粗糙度最大,为0.58 nm。基底转动条件下制备的薄膜均具有相对较高的硬度和杨氏模量,摩擦系数较为稳定。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运用酉介子模型来分析Y(4260)(J~(PC)=1--)→(3872)(J~(PC)=1++)+γ的电辐射衰变过程,酉介子模型(UMM)是由Nijmegen大学的物理团队创立的,介绍的是重夸克偶素粒子并
本文主要研究了共沉淀法和聚丙烯酰胺溶胶凝胶法制备Cu Bi2O4样品,及关于部分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具体内容和结论如下:一、采用共沉淀法在15℃和25℃下制备出不同形貌的Cu
TiO_2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在很多领域都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TiO_2光催化剂带隙较宽(3.2eV),只能被波长比较短的紫外线激发,因此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较低;而且,由于光激发产生的电子与空穴的复合,导致光量子效率降低。为了克服这两个缺点,人们使用了多种手段对TiO_2进行改性,其中就包括贵金属修饰、半导体复合、染料敏化和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等手段。本论文主要研究纳米TiO_2和三元半
本文通过溶胶-凝胶过程,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 Mn=900000)为高分子组分,正硅酸乙酯(TEOS)和乙酸铜(Cu(OAc)2)为无机组分,将其分别在乙醇中溶解,再通过溶
近几年来,在多并苯及其衍生物材料(如并五苯、并四苯、红荧烯)中发生的单重态激子的裂变过程(singlet exciton fission,简称SF或激子裂变)成为有机电子学领域中的一个学术热点。能够发生激子裂变过程的有机材料可被当作一种新型的敏化剂,用来提高有机光电器件的量子效率。这是由于一方面,在常用的有机荧光与光伏材料中T1态激子的寿命比S1态激子的寿命长得多,这有利于激子在器件中扩散到界面附
设计了一种改进的二进制粒子群优化算法来求解车辆路径问题,算法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寻优模式充分考虑粒子之间的导向作用,改进二进制粒子群算法的位取值方式,减小了在进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