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中各个学科关于照应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研究者们从各个不同的理论角度分析照应现象,比如从句法的角度,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和从语用的角度,等等。本文回顾了认知语言学领域如Chafe, Prince, Gundel和Ariel等诸多知名学者关于照应现象的研究成果,并以Ariel的可及性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可及性”这个基本概念为基础,对汉语中的照应现象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可及性的定义是由照应词表达的关于指称对象可及性程度的信息。认知语言学家认为照应词的指称对象存在于人们的工作记忆中,而不是存在于语篇或语境中。照应指称是人的心理表征。因此,照应词的使用同样也应该遵循人脑的认知规律。Ariel的可及性理论将人脑工作记忆中存在的实体的可及性与照应指称的使用联系起来,为研究照应词的本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通过对具体语料得仔细观察与分析,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首先,在短距离环境中,照应词倾向于由低可及性标示语向可及性较高的标示语转换,即主要倾向于变为零形代词或人称代词;在中篇距离环境中,倾向于在可及性同等的标示语之间转换,即主要倾向于变为人称代词或名词短语;在长距离环境中,则倾向于由可及性较高的标示语向可及性较低的标示语转换,即主要倾向于重复名词短语,只在少数情况下才使用代词。第二,在中文报刊文章中,主题链的打破是影响照应对象可及性进而导致指称形式变化最重要的原因。主题链的打破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新实体的插入(即竞争性),时空转换以及语义框架的变换引起的。第三,一致性因素主要通过框架转换和视角转换这两个渠道来影响指称对象可及性的。当框架发生转换时,照应词倾向于由可及性较低的标示语转向可及性较高的标示语,或在可及性同等的标示语间转换;框架回溯时,照应词趋向于使用专有名词或有定描述语;而视角发生变化时,照应词则倾向于由可及性较高向可及性较低的标示语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