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序幕由此开启。时至今日,已十七年之久,语文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但仍有研究指出,现阶段语文新课程实施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关键主体,其对新课程的关注程度以及实施情况将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从关注阶段和实施水平两个维度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很有必要。霍尔等人提出的关注为本采用模式(Concerns-Based Adoption Model,简称CBAM)给出了完整的理念,以及有助于测量教师对新课程的关注程度和实施水平的研究工具,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课程改革的研究中。立足于此,本研究借用姜荣华博士改编的《新课程关注阶段调查问卷》以及霍尔等人的分支访谈和聚焦型访谈问题,以青岛市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分析研究结果,了解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实施水平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变小学语文新课程实施现状的建议与对策。研究发现:被试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关注程度总体上处于较高的阶段,对“合作”的关注程度最高;且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在某几个关注阶段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第一,教龄在1-3年和4-6年的教师多处于“信息/个人化”关注阶段,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这与教师当前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以及对自身专业成长的要求密切相关;第二,农村教师对“结果”的关注程度最高,且与县镇和城市教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由于考试评价制度,他们偏重于关注新课程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而非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访谈发现,新课程实施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考试评价制度是主导性因素,其次是教育改革者的指导。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其本身需要不断在实践、研究和反思中得以修正与完善。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善:首先,加强教师合作沟通,带动新手教师积极参与;其次,关注个人专业需求,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最后,优化考试评价制度,减少新课程实施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