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侦探小说为研究对象,借鉴陈平原先生的小说类型研究的理论,重点研究侦探小说中的正反人物及其行为模式,综合了叙事学分析和社会文化分析为背景展开论述,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之下,侦探小说这种原本来自于西方的类型小说,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嫁接”之后,呈现出了怎样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国作家自身的科学素养、知识结构是否影响到中国侦探小说的艺术水准?又是如何影响的?中国侦探小说发展到今天,要想保持其生命力,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这些问题贯穿了笔者整个写作过程。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所面临的难点在于:一方面以纵的发展来梳理中国侦探小说史对侦探、罪犯的叙事,一方面从横向来将中西方侦探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侦查方式、案件题材选择模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试图将现代文化理论、接受美学理论、叙事学理论及语言学分析方法等融入其中,在方法论上力求多学科的交叉、综合运用,这在中国侦探小说的研究领域中尚且较为少见,笔者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此外,笔者还借鉴了文学以外的学科,包括法学、侦查学、犯罪学等学科的一些研究成果,力求研究角度多样化。
本论文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论述了侦探小说中的行动元——侦探和罪犯,及其行动。在方法论上,笔者借鉴了普罗普对俄罗斯民间故事的研究方法,即对事件的功能进行了明确分类,同时提出与这些功能相对应的人物类型。笔者不光分析侦探小说的共性——共有的构成成分、结构原则和运作规律,还涉及特性——考虑读者和语境。笔者所谓的语境有两种:一是规约性语境(对于一个结构特征,读者一般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二是个体读者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语境。毕竟,一个叙事结构或叙述技巧的价值既来自其脱离语境的共有功能,又来自其在具体语境之中的特定作用。笔者指出,中国侦探小说在文化特征上有别于西方同类小说的重要之处在于,由于中国作家们浸淫于长期以来的“恶有恶报”、“正必胜邪”、“惩恶扬善”等强大道德、文化传统,令得中国的侦探小说自产生伊始就有着强烈的平民意识和人文关怀,这也契合了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的追求正义、惩恶扬善的朴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