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策的变化可以通过经济或非经济方式改变资源配置进而影响农业生产体系。政策的执行成本或效率的高低不仅是决策者关心的问题,也是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了稀缺资源的配置。近年来我国政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加入WTO后在国内政策和农产品边境措施方面进行了多方面调整。政策的变化对农产品的生产体系有何影响,政策效果如何,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农业政策对农产品的保护程度多大,在不同农产品间是否有明显的差异?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构建高效的农业政策体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国外较为成熟的农业政策定量分析方法——政策分析矩阵(PAM)及相关指标,以中国谷物、油料作物、棉花三大类七种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入世前后农业政策的变化对农产品的保护程度、竞争力和政策效果等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从整体上看,中国入世后农业政策的变化显著地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但是,目前农业保护政策对缺乏比较优势或优势微弱的农产品,如玉米、大豆、粳稻的保护程度高于优势明显的经济作物,如花生和棉花。这表明中国农业政策对非经济目标(安全目标)的偏好重于经济目标,农业保护政策存在着一定的效率缺失。此外,对农业投入品政策的考察表明,农业投入的实际成本高于其经济成本或真实成本,我国对农业投入的保护政策严重缺位。在对农业政策效果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