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横断面调查方法探讨心脏神经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更加利于阐释心脏神经症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总体上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首先通过清华大学CNKI医学知识数据库查阅21年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研究,运用描述分析方法统计出各变量的频度和构成百分比,总结心脏神经症的中医辨证规律;然后制定心脏神经症中医证候调查表(见附表),对收集的164例心脏神经症患者(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进行调查,建立spss13.0统计数据库,采取探索性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最优尺度分析的方法,结合临床探索其证候分布特点。结果:文献研究显示:心脏神经症7个基本证候为:气虚、血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阳虚,其中气虚证最为多见,其次为血虚与阴虚;心脏神经症的证侯要素组合主要有四类:单因素证,双因素证,三因素证及四因素证。其中以四因素证的气虚+阴虚+痰浊+血瘀和气虚+血虚+痰浊+血瘀最为多见,其次为单因素证的气滞证;气虚在证候要素组合中分布最广。在单因素证中气滞最多见,双因素证中气虚+阴虚最多,在三因素中气虚+血虚+血瘀最多见,在四因素中主要以气虚+阴虚+痰浊+血瘀和气虚+血虚+痰浊+血瘀为主。据上可以看出气虚在心脏神经症证候要素组合中分布最广。横断面研究结果:1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对公因子合并后,得到气虚、气滞、阴虚3个证候要素及其所包含的28个症状,将其分为主次症两部分,心脏神经症的主要症状为心悸,胸闷,气短,头晕;心脏神经症的伴发症状为乏力,懒言,自汗,肢体困重,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口干,咽燥,自觉发热,盗汗,纳食减少,面色无华,唇色淡红,胆怯易惊,便溏,失眠,心烦,胸痛,胸胁胀痛,善太息,多梦,抑郁,急躁易怒,精神疲乏。2经过对164例心脏神经症患者的聚类分析,心悸、头晕、胸闷、气短、乏力、懒言、自汗、肢体困重、纳食减少、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胆怯易惊、多梦等13个症状,聚为一类,共30例患者,为气虚证;心悸、头晕、胸闷、气短、心烦、胸痛、胸胁胀满、善太息等8个症状,聚为一类,共66例患者,为气滞证;心悸、头晕、胸闷、气短、乏力、懒言、自汗、心烦、失眠、面色潮红、口干、咽燥等12个症状,聚为一类,共33例患者,为阴虚证。3通过对164例心脏神经症患者的舌象、脉象采集,结果表明:气滞与舌质红,舌质淡红,脉弦有关系;气虚与舌体胖大,舌质淡白,苔薄,脉弱有关系;阴虚与舌体瘦长,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有关系;痰浊与舌质暗,脉滑,脉沉有关系;血瘀与舌质暗,脉涩有关系。4经过对164例心脏神经症患者的证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心脏神经症的病性证素实证以气滞为主,虚证以气虚,阴虚为主。证素组合特点为:单因素证提取出气滞;双因素证提取出气虚+阴虚;三因素证提取出气虚+气滞+血瘀;四因素证提取出气虚+阴虚+痰浊+血瘀。5164例心脏神经症主要病位证素及其证素的组合特点:主要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相关。病位证素组合特点为:单病位要素证心出现频率最高,两病位要素证心+肝最多,三病位要素证心+肝+脾最多。结论:综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病例研究,气滞、气虚是心脏神经症的主要证素,气滞、气虚、痰浊、血瘀是心脏神经症的主要病理机制,心是心脏神经症的主要病位,肝、脾与之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