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轴压缩下溶隙灰岩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溶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径流息息相关,径流的影响将在灰岩内部产生大量溶隙(管道),这些溶隙的形成将会极大影响岩溶地区的稳定性。三峡库岸地区由于长江径流的影响,地表及地下水系发达,从而形成复杂的岩溶溶隙网络,因此更易发生岩溶地质灾害。因此,为深入了解灰岩岩溶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溶隙对灰岩的损伤弱化机理。由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干湿循环下节理岩体宏细观损伤劣化机制及本构模型研究(51978106)”,基于实地水文地质调查研究结果,将灰岩溶隙形状分为“裂隙”、“椭圆孔”、“类蘑菇孔”、“类哑铃孔”等四种形状,之后对溶隙灰岩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单轴压缩下溶隙灰岩的宏细观裂纹演化机制、力学特征、声学特征、光学特征、能量特征、非线性特征、非线性宏细观耦合损伤变量及损伤本构模型。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结论如下:(1)通过单轴压缩试验获得了溶隙灰岩的力学特性,即随溶隙缺陷体积的增大弹性模量和峰值强度均逐渐减小,具体表现为:完整灰岩>“裂隙”灰岩>“椭圆孔”灰岩>“类蘑菇孔”灰岩>“类哑铃孔”灰岩。(2)用数字散斑技术揭示了溶隙灰岩宏观裂纹演化过程。宏观裂纹出现前,溶隙孔洞周围部分会出现局部化应变带;溶隙灰岩孔洞裂纹起裂的性质基本为拉裂纹;单轴压缩下溶隙形状将会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裂隙”长度伸长,并发生顺时针转动;“椭圆孔”长轴和短轴相背转动并且伸长;“类蘑菇孔”的“菌伞”长轴和短轴相背运动且伸长,“菌柄”竖轴压缩、横轴扩张,整个溶隙略微向逆时针转动;“类哑铃孔”的“菌伞”长轴和短轴相背运动且伸长,中间竖轴压缩,“菌基”压缩,“菌柄”横向扩张,整个溶隙略微向顺时针转动。(3)采用声发射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了溶隙灰岩破坏过程中的细观裂纹演化特征:1)根据声发射的强度特点可以将溶隙灰岩的加载进程分为初始非线性阶段、类线性阶段、非线性阶梯状幂律阶段以及峰值活跃段等四个阶段;2)基于GMM和RA-AF的微裂纹聚类分析显示,完整灰岩和“椭圆孔”灰岩的破坏模式以拉裂为主,“裂隙”灰岩的破坏模式是以剪切为主的拉剪混合破坏,“类蘑菇孔”灰岩是以拉裂为主的拉剪混合破坏,“类哑铃孔”灰岩则先剪后拉的拉剪混合破坏。(4)单轴压缩下溶隙灰岩的溶隙形状对岩样的破坏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表现为:“裂隙”溶隙的存在会增强岩样的剪切性质,“椭圆孔”会降低这种剪切性质,但会明显增加拉裂性质;“类蘑菇孔”的破坏受溶隙上下部的“菌柄”控制,控制次序是先下后上;“类哑铃孔”则先由“菌伞”控制,再由整个溶隙孔控制,并且第Ⅲ阶段“菌基”出现抑制效应,这种抑制效应能够明显延长岩样的寿命。(5)基于能量耗散理论和非线性理论研究宏观能量演化规律。溶隙灰岩以及完整灰岩的能量密度曲线根据能量损伤理论可分为五个阶段:1)微裂纹或微孔隙初始闭合阶段;2)微裂纹或微孔隙稳定闭合阶段;3)微裂纹或微孔隙完全闭合阶段;4)大型局部裂纹形成阶段;5)宏观主断裂形成阶段。据弹性应变能密度平均增长速率值的非线性特点及应力变化特征,将单轴压缩下完整灰岩和溶隙灰岩的破坏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1)非线性震荡阶段;2)非线性跨临界稳定薄弱阶段;3)非线性弹性稳定阶段;4)混沌来临前的倍周期分岔阶段;5)混沌阶段。进一步根据声发射特征划分为7个阶段(包含亚阶段),相应的界限应力分别为初始平衡应力、原裂纹闭合应力、新裂纹起裂应力、裂纹周期性扩展应力、混沌起始应力、裂纹损伤应力和应力峰值。岩样的储能极限随岩样中缺陷体积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溶隙灰岩和完整灰岩单轴压缩下都具有很强的冲击特性:“类蘑菇孔”具有极强的冲击特性,从侧面表现处“菌柄”的形成将会大大增强岩样中的应力集中效应,“类哑铃孔”的“菌基”的形成能够抑制的冲击特性。(6)通过定义裂纹平均扩展强度函数F(?i)反映岩样中微裂纹的扩展特征,根据混沌特征量Lyapunnov指数和Kolmogorov信息熵,得到岩样中微裂纹扩展时内部的失稳程度。结果显示:1)内部失稳程度:“裂隙”灰岩>“椭圆孔”灰岩>“类蘑菇孔”灰岩>“类哑铃孔”灰岩;2)“椭圆孔”灰岩混沌特征最不明显,“裂隙”和“类哑铃孔”灰岩的信息熵最大,混沌程度最高。(7)基于损伤力学、非线性动力学推导出溶隙灰岩压密阶段细观损伤变量,基于声发射理论、微元强度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推导出溶隙灰岩损伤段细观损伤变量,基于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推导出溶隙灰岩宏观损伤变量。利用Lemaitre应变等效假设将细观损伤变量和宏观损伤变量耦合,获得单轴压缩下溶隙灰岩的宏细观耦合损伤变量及损伤本构模型。利用试验数据对公式中的未知参数进行拟合,经验证表明,本文的损伤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反应岩体压缩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变化情况。
其他文献
目前,随着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便携式移动设备的需求增加,对清洁、高效的电源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直接甲酸盐燃料电池(Direct formate fuel cell,DFFC)以其独有的室温启动、稳定高效、无毒害、燃料便于储存与运输等优势,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DFFC结构中昂贵的离子交换膜与高载量的贵金属阴极催化剂使得DFFC成本居高不下。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廉价的碳质催化剂对氧还原(Ox
作为21世纪的绿色工程材料,镁合金拥有高比刚度、高比强度、可回收利用、优良的电磁屏蔽性能以及资源丰富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3C产品以及国防等领域广受青睐。但镁合金因自身化学性质和物理结构存在一些致命短板,如绝对强度低,室温塑性差,高温性能较差,进一步限制了镁合金在工业和商用产业上的大规模应用。因此提高镁合金室温和高温强度,改善镁合金塑性及加工成形能力逐渐成为材料学者的目标。根据国内外研究报
热电转换是分布式发电及废热利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热电材料是实现热能向电能直接转换的关键材料,热电性能对热电材料的转换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碲化铋是室温下性能最好的热电材料,碲化铋纳米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碲化铋材料热电性能。但纳米碲化铋的制备周期长,制备过程中涉及强还原剂及有毒溶剂污染环境。本文以碲化铋为研究对象,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碲化铋纳米片,并将纳米碳化钛薄片引入碲化铋纳米片基体,研究了碲化铋
贵金属及其合金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化学稳定性以及合适的硬度与弹性,早期的电接触材料主要以贵金属及其合金为主。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贵金属消耗激增的现象日渐重视,低成本、高性能的层状复合电接触材料受到人们的关注。贵金属/廉金属层状复合电接触材料兼具贵金属优良的电接触性能以及廉价金属优秀的机械性能和导热性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课题利用连轧加中间退火技术将C7701基带与AgPd30复层
由于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紧缺及对环境问题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在各国得到发展。目前市场上较普遍的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其他新能源汽车。其中,纯电动汽车具有能量利用率高、零排放等优点,近几年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而与同样大小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电量储备最大,重量最轻、寿命最长、充电时间最短、无记忆效应,因此成为极有潜力的新一代二次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廉价易获得的无标记样本,具有指导性作用的有标记样本获取十分昂贵且耗时,为了充分利用有标记样本和无标记样本的信息,半监督学习算法在这种情况下就诞生了,获得了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自训练算法是半监督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采用数目较少的带有标记的样本点学习,通过寻找少量有标记样本的高置信度点训练得到高性能分类器。自训练算法中如何确定少量有标记样本的高置信度点是算法的核心,它决定算法是
可再生能源受环境限制,大多具有天然的随机性和间歇性,难以单独作为持续稳定的电源为系统供电,而储能系统的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传统的储能系统通常由单一类型的储能设备构成,如铅酸蓄电池等。然而,现有的储能设备在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等特性上具有原理上的矛盾性,难以兼顾,为此,相关学者提出了一种由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共同组成的混合储能系统,旨在实现不同类型装置的优势互补。本文针对这一类混合储能系统在应用
冷弯薄壁型钢―钢板剪力墙是一种新型高性能墙体结构,此类墙体利用冷弯型钢边柱与内嵌薄钢板共同作用来增强墙体的抗剪性能,拥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当前,这种新型钢板剪力墙的研究成果尚不成熟,其受力性能与抗剪理论方法亟待更加完善性的分析和探讨。本文基于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对冷弯薄壁型钢―钢板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到了剪力墙的滞回性能、破坏特征以及刚度退化,研究了纵横向加劲肋、
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的常用技术之一,它旨在将数据集划分为若干个小簇且保证簇内对象的相似度尽可能高于簇间对象的相似度。聚类分析不仅可以作为探索数据集内部结构特征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其他数据挖掘技术(如分类、特征提取和属性子集选择等)的预处理步骤。聚类分析已经在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聚类分析的相关理论和算法已经形成了一些成熟的研究分支。其中,基于
随着工程结构向轻量化、大型化、复杂化方向的发展,动力荷载对此类结构的安全状况影响越来越重要,因动力破坏的事故时有发生,并且常伴有人员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为有效保护结构安全,近年来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与普及。其通过在结构上安装传感器等设备进行结构状况的实时监测,从而实现结构健康状况的实时评估,进而实现对监控结构的振动控制、安全预警等工作,最终保证结构安全。在健康监测中,对结构的动力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