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重金属性状的影响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dl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是研究土壤各种性状,体现信息量大,准确度高,且研究具有长期性最好的试验平台。本文在31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基础上,对5个不同施氮处理下土壤0-20cm重金属Cu、Zn、Cd、Pb的含量变化、分级特征Cu、、Zn、Cd的吸附解吸状况和经过生物碳培养下土壤重金属Cu、Zn、Cd、Pb的含量变化、分级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处理下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的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长期定位施肥对不同重金属含量影响差异显著。Cu、Zn、Cd含量均以不施肥处理含量最低,分别是27.85mg/kg、116.25mg/kg、2.10mg/kg;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重金属铅含量影响不大。单施化肥使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不施肥处理的Cu、Zn、Cd、Pb的含量比NP处理含量低19.65%、36.63%、6.78%、0.71%。(2)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土壤重金属Cu、Zn、Cd、Pb的各个形态分级含量大小变化显著。5个不同施肥处理的Cu、Zn、Cd、Pb的含量主要由残留态组成。Cu、Zn的残留态含量CK处理最高占总量的46.55%、59.63%;Cd的残留态含量NP处理最高占总量的36.61%;Pb的残留态含量MNP(等氮)、NP、CK、M、HMNP(高氮)处理分别占总量的80.44%、79.92%、77.08%、78.81%、80.91%。各施肥处理Cu、Zn、Cd的可交换态含量最小,其中MNP处理Cu和Zn可交换态含量最小占总量的0.085%和8.25%,而Cd的可交换态M处理最低占总量的8.51%;不同形态的Pb铁锰氧化态含量最低,其中M处理最小占总量的0.79%。Cu、Zn的各个形态的含量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有机态含量,Cd的各个形态的含量酸盐结合态>有机态>铁锰氧化态。(3)长期定位施肥表层土壤Zn、Cd的吸附解吸随平衡溶液浓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Zn和Cd平衡溶液浓度的增大,土壤对Zn和Cd的吸附量和解吸量均有所增大。Zn和Cd在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方程来拟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既描述等温吸附过程也可以描述重金属的等温解吸过程。(4)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土壤,经过生物碳培养,结果表明,随添加生物碳含量增加重金属含量随之减小。添加生物碳促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减少,其中铜和锌的减少幅度最大,而镉和铅的减少幅度相对较小。(5)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各个形态分级含量随添加生物碳含量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施肥处理重金属各个形态分级含量与原状土壤就基本一致,并未产生显著的变化。添加3%生物碳,土壤镉各个处理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含量降低,有机态和残留态增加。添加5%生物碳后各个处理有机态含量降低在10%左右。添加3%的生物碳土壤中锌的有机态和残留态增加,而铁锰氧化态含量降低且幅度最大,均在50%左右。铅的各个形态含量降低的较小。其中锌和铅的各个形态分布趋势与原状土壤一致。
其他文献
在地理空间数据库中建筑物是核心地形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城市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聚居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用地不断的发生变化,加快空间数据库
本文以澧南垸为例,研究适用于蓄洪垸分洪洪水演进的数值模拟及可视化技术,利用数值模拟及可视化成果分析分洪洪水的洪水特征,并提出相应的蓄洪调度方案。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
初冬的清晨,寒风吹彻。又是步履匆匆,早早来到教室;又是纤维质感的白纸,又是密密匝匝的文字与符号。霎时,有种快窒息的感觉,莫名的烦躁从心头直往上涌。抬头,是大家埋头苦干
学位
梅雨期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每年5-8月春夏之交出现的一段重要的降水时期。对于梅雨入梅、出梅时间的划分由于不同学者不同地方对梅雨认识的不同,入梅、出梅时间的划分标准多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历史文化名镇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组成部分,为我们研究历史时期中国社会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依据。但近年来,我国在进行城镇化的过程
在煤矿设计、建设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煤矿地质问题,在这些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煤矿地质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加工整理,提取有用的煤矿地质信息对于提高煤矿资源
九峰山以丹山、奇峰、幽洞、深沟为特征的地貌。本文选取金华九峰山丹霞结构,在金衢盆地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对九峰山地质背景、地貌景观成因、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本文得出以下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水源地以及长江流域最大的天然洪水调蓄区。因此对鄱阳湖水质、水位进行有效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遥感因其大范围、多时相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各地区不仅需要考虑自身因素,还需寻找与竞争区域的合作领域,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增强自身竞争力,实现本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