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肠屏障功能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赖于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的完整。肠黏膜屏障是肠屏障最主要的结构基础,肠黏膜屏障损伤是肠道损伤和功能紊乱的最主要环节之一,也是失血性休克后发生肠道病原体、内毒素移位,进而导致远隔器官损伤的关键因素,是重症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关键因素之一。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广泛应用于临床镇痛,前期研究发现,SGB可减轻失血性休克后肠损伤进而改善动物的生存状况,模拟SGB的星状神经节离断术也有减轻脓毒症大鼠器官损伤的作用,但SGB减轻失血性休克后肠损伤的机制仍不清楚。研究显示,过度内质网应激(ERS)参与了失血性休克后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的过程,成为肠黏膜屏障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ERS是否参与了SGB改善失血性休克后肠损伤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假设SGB改善失血性休克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作用是通过抑制ERS实现的,并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进行验证,进而揭示SGB作用的ERS机制。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300±20)g,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休克组(Shock)、假手术+SGB组(Sham+SGB)、休克+SGB组(Shock+SGB)、休克+ERS抑制剂4-PBA组(Shock+4-PBA)、休克+SGB+ERS激动剂衣霉素组(Shock+SGB+TM),均n=6。根据实验设计,Sham+SGB、Shock+SGB、Shock+SGB+TM三组大鼠在实施SGB术(在大鼠星状神经节体表标志处注射0.2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0.2 m L,出现Horner’s综合征者视为SGB术成功)后,Sham、Shock、Shock+4-PBA三组大鼠在假SGB术(在同一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后,进行后续实验。在Shock、Shock+4-PBA、Shock+SGB、Shock+SGB+TM四组大鼠,常规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清醒模型:血压(40±2)mm Hg,维持1 h,随后行液体复苏;液体复苏同时分别给予4-PBA、TM;其它两组执行与Shock组大鼠完全相同的手术,但不放血、不补液。在液体复苏后3 h或相当时间点,采集动物下腔静脉血标本,用于检测肠通透性变化的指标D-乳酸(D-LA)、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同时,从回盲部向上15 cm开始,取一段回肠,应用肠囊外翻法,在肠囊内注入FITC-dextran4(FD4,25 mg/m L),计算肠囊内FD4浓度,计算肠通透性指数(IPI);此外,留取肠组织,部分用于观察肠组织形态学变化(HE染色),部分用于检测肠组织湿干比(W/D);部分用于检测ERS三条不同信号通路的始动蛋白分子ATF6α、IRE1α、PERK的蛋白表达(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引起了大鼠肠组织损伤、通透性增高、ERS增加。肠组织学损伤:肠组织W/D增高,肠绒毛高度、黏膜下层厚度及肌层的厚度均降低。肠通透性变化:血浆D-LA、I-FABP、肠组织FD4的透过率均增加。ERS三条信号通路的起始蛋白分子的变化:ATF6α、IRE1α、PERK蛋白高表达。SGB、4-PBA治疗均降低了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D-LA、I-FABP、肠组织FD4的透过率、肠组织W/D以及ATF6α、IRE1α、PERK蛋白表达,减轻了肠组织损伤。TM处理抑制了SGB减轻失血性休克肠损伤、降低ERS的有利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GB与ERS抑制剂均减轻了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肠损伤,降低了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肠通透性,下调了ERS起始蛋白分子ATF6α、IRE1α、PERK的表达;相反,SGB的有利作用可被ERS特异性激动剂TM解除,可见,SGB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作用是通过抑制ERS实现的。研究结果在丰富SGB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为决策重症失血性休克的防治措施、拓展SGB的应用范围提供了新的实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