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研究者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关注在与日俱增。尽管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改革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课程大多注重理论讲解而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等。这些问题同样体现在教育学研究生课程中,不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下一代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为寻求教育学研究生课程自身形态上的突破,本着“以’学习科学’之名,行’学习科学’之实”的理念,研究者扎根于N大学教育研究院“学习科学导论”(双语)研究生课程的现实情境,试图以学习科学代表性方法论设计研究为指导,应用已有研究成果形成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框架,历经近三年的时间,在三轮迭代循环中逐步建构和完善参与式学习环境。在本研究中,参与式学习环境被定义为促使学生通过参与贴近其经验的真实性学习活动而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并形成身份的一系列支持性条件的统合。在参与式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要作为学习者还将作为设计者参与到课程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紧密协作以形成更符合学生需求和期望的学习环境。遵循设计研究方法论,研究者历经三轮迭代循环,综合采用课堂观察、视/音频记录、问卷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详细记录了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演变过程及学生在其中的发展轨迹,从而检验了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有效性,并根据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持续不断地对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加以改进。研究结果显示,伴随着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逐次改进,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水平和参与积极性在不断攀高。尽管学生因自身在知识、技能和经验等方面的不足而对参与设计实践表现出了疑虑和担忧,但是学生仍有较强的参与意愿,并认为这种参与对于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必要的体验。通过参与师生协作设计、团队协作阅读和反思三大活动,学生充分行使了“共同设计者”的权利,学生的创造性能动行为推动着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持续改进。课程结束后,学生不仅报告了他们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以及学术英语能力(主要体现在英语文献的搜索和阅读上)方面的进步,还反映了其在协作技能、沟通技能、反思意识、研究方法与规范等通用学术技能方面的收获及其学习观念的转变。基于本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研究者获得了以下结论可供参考:1.参与式设计、活动理论、参与式学习、参与式文化以及信息技术是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五大基础,五大基础之间协调自洽,以保证学习环境的整体设计能够体现出参与式的特征。2.学习者、学习共同体、中介物(包括资源与工具)以及真实性学习活动是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学习者在参与式学习环境中的活动可以被描述为“学习者借助资源和工具等多种中介物在学习共同体中参与真实性学习活动以建构知识、发展技能并形成身份”。3.参与式学习环境为师生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搭建了平台,从参与设计实践经历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吸引了学习者的主动投入,由此提升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水平。4.学习者在参与式学习环境中的表现受到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学习目标与动机、时间与精力以及有关学与教的先前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完善的团队协作机制确保学生团队顺利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学习共同体内部的社会性支持与跨群体协作对促进学习者参与起到了积极作用。5.塑造自由民主鼓励参与的学习文化、设计紧密贴近学生经验的真实性学习活动、明确学生可参与的范围及其在参与中的职责、关注学生需求并提供持续性的支持服务、增进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以及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来全面考察学生学习结果是指导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