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战略性投降。战略性投降,是本文对国家间结束战争的一种方式的概称,指的是国家在战争中根据另一方要求解除自身武装以结束战争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意义在于解除武装的一方实际上是放弃了运用军事暴力的权利,从而客观上使另一方实现了歼灭敌人军事力量的效果,垄断了军事权力。根据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理解,它体现出绝对战争结果的特征。
本文主要内容在于说明这种现象为何出现。通过考察历史发现这个行为的逻辑结构是:①双方都有媾和的动机——即战略性投降是媾和的结果;②军事上优势一方要求劣势一方解除武装。因此,要说明这个现象为何出现,首先要解释双方为何要媾和,其次要解释为何存在解除武装的要求。
本文以理性人、无政府两个国际政治理论的经典假设为基础,对战略性投降的出现进行解释。本文通过总结批判前人假设得出以下关于战略性投降的假设:当战争中双方对战争前景——即对谁将获胜、谁为获胜将付出更高代价产生一致看法时,双方将媾和。而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导致和平协议存在承诺问题,使得优势的一方可能对劣势一方未来的权力变化感到担心,因此要求通过解除对方武装来尽可能地削弱对手,以保障当下的和平协议得到延续。
本文选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的投降作为案例来检验以上假设。通过案例检验说明:如果双方对战争前景的看法存在一致,那么双方很可能会媾和。特别是,由于身处军事劣势中,事后投降的那一方动机更强烈,放弃的政治要求更多。同时,案例说明在无政府情况下,对未来权力对比状态变化的担心经常是影响大国媾和决策的一个重要变量。首先,对未来权力对比状态变化的担心使得国家追求一些不可分的累积性资源,一方面,累积性资源具有某种不可分性使得国家在一定时空条件限制下不可能寻求一种较好的分配方法,从而使得战争表现为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戏;另一方面,由于对这些累积性资源估价高,国家因此愿意为其付出的代价相对较高,从而使战争旷日持久。其次,由于对未来权力对比的担心,国家往往在媾和条款中极端地追求安全或者谋求战后固定的权力对比态势,从而剥夺失利一方运用军事暴力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