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投降研究——以一战中德国、二战中法国投降为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p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战略性投降。战略性投降,是本文对国家间结束战争的一种方式的概称,指的是国家在战争中根据另一方要求解除自身武装以结束战争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意义在于解除武装的一方实际上是放弃了运用军事暴力的权利,从而客观上使另一方实现了歼灭敌人军事力量的效果,垄断了军事权力。根据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理解,它体现出绝对战争结果的特征。   本文主要内容在于说明这种现象为何出现。通过考察历史发现这个行为的逻辑结构是:①双方都有媾和的动机——即战略性投降是媾和的结果;②军事上优势一方要求劣势一方解除武装。因此,要说明这个现象为何出现,首先要解释双方为何要媾和,其次要解释为何存在解除武装的要求。   本文以理性人、无政府两个国际政治理论的经典假设为基础,对战略性投降的出现进行解释。本文通过总结批判前人假设得出以下关于战略性投降的假设:当战争中双方对战争前景——即对谁将获胜、谁为获胜将付出更高代价产生一致看法时,双方将媾和。而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导致和平协议存在承诺问题,使得优势的一方可能对劣势一方未来的权力变化感到担心,因此要求通过解除对方武装来尽可能地削弱对手,以保障当下的和平协议得到延续。   本文选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的投降作为案例来检验以上假设。通过案例检验说明:如果双方对战争前景的看法存在一致,那么双方很可能会媾和。特别是,由于身处军事劣势中,事后投降的那一方动机更强烈,放弃的政治要求更多。同时,案例说明在无政府情况下,对未来权力对比状态变化的担心经常是影响大国媾和决策的一个重要变量。首先,对未来权力对比状态变化的担心使得国家追求一些不可分的累积性资源,一方面,累积性资源具有某种不可分性使得国家在一定时空条件限制下不可能寻求一种较好的分配方法,从而使得战争表现为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戏;另一方面,由于对这些累积性资源估价高,国家因此愿意为其付出的代价相对较高,从而使战争旷日持久。其次,由于对未来权力对比的担心,国家往往在媾和条款中极端地追求安全或者谋求战后固定的权力对比态势,从而剥夺失利一方运用军事暴力的权利。
其他文献
中国村落宗族社会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口述访谈及文献解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福州市螺洲镇店前、吴厝和洲尾三村为研究个案,对其宗族社会进行较为细
The integrated layout problem in manufacturing systems is investigated. An integrated model for concurrent layout design of cells and flow paths is formulated.
在城市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外来务工人员已占据了“半壁江山”,尤其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制造业企业中,一线操作工几乎是清一色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出了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也受到了来自世界多元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冲击,使我们面临着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未来的国际竞争是国民素
公诉审查制度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对案件进行过滤,有效地制约了公诉权,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刑事诉讼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目前大部分的国家
本文以董事信义义务和商业判断规则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董事信义义务的理论基础入手,对董事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的含义、内容和特点做了介绍和研究。随后,本文引入了与董事信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