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助词“了”是汉语语法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是汉语学习者的一个难点,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语法点,但目前的二语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初中级学习者,以笔语语料库研究为主,并集中在偏误分析上,对于高级阶段学习者和中介语系统的全面描写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文提出了“美国学生汉语助词‘了’的习得研究”这一课题。本文以纵向的跟踪研究方法为主,采用自然谈话的方法,对两名在中国学习水平各异的美国留学生进行了长达7个月的口语追踪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学生汉语作文纵向语料库”初、中、高三个学习阶段的相关笔语语料,统计“了”的12种结构在各学习阶段口语和笔语中的使用频率分布和正误情况,得出美国学生汉语助词“了”相关结构的习得顺序、习得发展过程和规律。在个案追踪研究中,通过量化分析,考察了两名被试15次录音,得出初级被试P和高级被试G“了”的使用相对频率分布及排序,并与本族语者进行对比,总结高级阶段学习者的学习重点是提高普遍性较低的T5和T11这些“名词+了2”结构的用量和搭配谓词和句型的多样性、准确性,并总结了影响其数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交际需求和习得难度。然后细致分析两名被试口语语料中的纵向发展过程并进行正确使用频率、句子平均长度和习得阶段方面的研究,总结两名被试习得助词“了”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尤其是使用频率高的T8结构的发展特点,也弥补了目前国内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在作文笔语语料库的横向研究中,通过对初、中、高三个学习阶段美国学习者助词“了”的使用相对频率、泛化比例和正确使用频率进行分析,从更大范围考察不同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在笔语中的使用情况,并结合口语研究结果,总结以英语为母语学习者习得汉语助词“了”的发展规律:(1)“了”的使用频次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而增多;(2)经历了从漏用标记“了”,到高频率使用“了”继而产生“泛化”并与其他语法形式冲突、混用,再到分化、共现的发展过程;(3)从套语化“了”结构到创造性语言的发展;(4)从“了”的内部结构混用到各结构使用分化的发展;(5)从简单日常的句法、典型的语义范围到复杂多元的句法、语义范围。通过对美国学生的口语语料和笔语语料进行正确使用相对频率分析,我们得出并对比了口语和笔语的习得顺序,发现最先习得的是“谓词+了”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两种性质的语料中各结构的使用相对频率、正确使用频率排序,得出“了”12种结构的习得难度区间分布为:位于高区间的是T4、T6和T7,中区间的是T2、T3、T5、T11、T9和T12,低区间的是T1、T8和T10。最后论文将本文的研究成果与已有的成果进行对比,并针对本研究的成果和结论,从提高准确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角度,对汉语作为二语教学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