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现结构具有自身特有的语用功能,在文学作品和日常会话中都能见到此类结构。因此,对存现结构的语用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国内外关于存现结构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大部分都集中在句子的内部特征上,比如存现动词的特性、动词后名词短语的限制、英语存现句中there的句法地位等,关于存现结构的语用功能的研究却很少见。人们在选择使用存现结构时涉及到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本论文运用Verschueren(1999)的动态顺应理论来说明汉语存现结构的选择是一个顺应时间,结构和语境的动态顺应过程。根据顺应理论的观点,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因此,存现结构的使用也是一个为了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做出的语言选择的过程。人们之所以能够在存现结构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做出选择,是因为其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存现结构的变异性指表达某人或某物的存在、出现和消失的所有不同的可能形式;商讨性指其他语言结构和存现结构之间,不同存现结构之间的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可从众多的可供选择的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本文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存现结构的基瓷?通过例子分析讨论了存现结构的顺应目标和选择使用此结构时不同的意识程度。从而表明《红楼梦》中存现结构的使用是对作者曹雪芹那个时代,作者的创作意图,小说的语言语境和小说中人物的心理世界、文化、和作者对世界的认知等交际语境的综合顺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