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筛选及其重要致病变种检测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cho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单胞菌属是最为重要的植物病原细菌属之一,能够危害多种重要的粮食及经济作物,其中有14种为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由于属内成员数目众多,种下又分为许多致病变种,致使该属种及种下阶元的鉴定存在很大困难。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利用特定的DNA序列来鉴定物种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准确、快速、高通量等优点,可以很好地满足口岸检疫及植保机构的工作需求。因此,为了提高在种及种下阶元上准确鉴定黄单胞菌的能力,本研究开展了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技术研究;同时为了提高该属内一些重要致病变种的精准鉴定能力,我们还针对其开展了数字PCR检测方法研究。(1)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基因筛选以327株不同种或致病变种的黄单胞菌为实验材料,基于进化树法及遗传距离法等分别对16S rRNA基因,cpn60,avrBs2,hrp,hpaA,gyrB和rpoD这7个候选条形码基因进行了筛选验证及有效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cpn60基因的PCR扩增与测序成功率都要明显优于其他候选基因。基于其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也显示该基因对黄单胞菌属种及种下阶元的区分鉴定能力最为理想。同时在barcoding gap分析和best close match测试中该基因也都表现的最为出色,其种/致病变种间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种/致病变种内遗传距离,而且对不同种/致病变种的鉴定正确率达到了99%以上,是理想的用于区分鉴定黄单胞菌的条形码基因。(2)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基于筛选出的DNA条形码基因及研究获得的大量序列数据,建立了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检测技术体系。同时利用该体系和多种传统鉴定方法对收集到的疑似黄单胞菌分离物及病害样品进行了应用验证与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多种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均保持一致,但相比之下,DNA条形码检测方法的鉴定结果准确度更高,操作过程也更为简便快速,易于推广。(3)黄单胞菌属重要致病变种检测技术研究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以及它们的近缘菌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假定膜蛋白基因和白叶枯病菌的rhs家族基因建立了这两种病原菌的特异性数字PCR检测体系。对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及重复性进行了测试,并用模拟带菌水稻种子及真实种子样品进行了检测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两种方法均能特异性的检测出目标菌株,且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良好的重复性,在模拟带菌种子及自然带菌种子样品的应用验证中也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总之,本研究为黄单胞菌属种及种下阶元的准确鉴定提供了新的可靠的分子识别方法,对提高该属有害生物的鉴定能力,保护国内农业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自然人之间转让非上市公司股权日益增多,其纳税问题备受关注。加强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有利于防止税收流失、促进税负公平、提高纳税遵
选择适当的原料和工艺,制备出低成本的,适用于胶合板和细木工板的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胶粘剂.低成本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胶粘剂生产工艺简单,原料来源充足,适用期长,预压性能好
<正> 自晚清以来,已发现的"建盏"有兔毫、曜变、油滴、鹧鸪斑等。1988年3月间,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李陆坤同志把他在建窑废墟上采集的数十片瓷片拿给我看。这些瓷片多是底足部
针对主动脉弓、S形弯曲动脉、颈动脉、腹主动脉等几种典型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动脉狭窄及其旁路移植管搭桥术、动脉瘤及其血管内支架治疗、主动
本研究以福田区初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在校处境不利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在校处境不利初中学生检出率为21.39%;第二,处境不利中学生中
<正>朱自清的《春》,收在现行的初中《语文》第一册里,成为教材里的名篇,学生爱学,老师爱教。其实,在朱自清生前,它却没有收入作者的集子里,是长期被遗忘了的一篇佚文。在后来编辑出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公司名称三菱(日本)YASKAWA安川(日)FANUC(日)SchneiderElectric(法)日本三洋松下(
目的:建立三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大鼠模型,观察MCC大鼠大脑皮层、基底前脑和脑干网状结构5羟色胺能和胆碱能神经元的变化规律,探讨与MCC大鼠认知行为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MMP-9和CRP水平对早期诊断急性胰腺炎及严重程度预测的价值,希望为临床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救治水平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健康wister大鼠54只,随机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4(IL-4),体重指数(BMI),体脂肪含量(%Fat)的关系,提出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