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茶树是一种富集氟的植物,氟含量受茶树品种、生长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氟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少量摄入能防龋齿,过量摄入对人体无益。自然界中氟有多种形态,不同形态氟生物有效性的不同,对人体也会产生不同影响。本文采摘同一鲜叶原料加工成绿茶、红茶和黑茶,以Caco-2细胞为模型,研究不同茶类水提物氟、多糖氟的吸收摄取特点,评估其生物有效性并探讨转运方式,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茶类化学成分及氟含量分析绿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树是一种富集氟的植物,氟含量受茶树品种、生长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氟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少量摄入能防龋齿,过量摄入对人体无益。自然界中氟有多种形态,不同形态氟生物有效性的不同,对人体也会产生不同影响。本文采摘同一鲜叶原料加工成绿茶、红茶和黑茶,以Caco-2细胞为模型,研究不同茶类水提物氟、多糖氟的吸收摄取特点,评估其生物有效性并探讨转运方式,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茶类化学成分及氟含量分析绿茶水浸出物含量高于黑茶和红茶。绿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最高,黑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较低,红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次之。红茶茶黄素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在氟含量方面,黑茶>红茶>绿茶,说明不同加工工艺对茶叶化学成分和氟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影响。2不同茶叶组分及氟对Caco-2细胞增殖活性影响同一鲜叶,加工工艺不同,茶叶提取物组分和氟含量也存在差异。绿茶水提物多酚和儿茶素含量较高,氟含量最低;红茶水提物多酚和儿茶素含量次之,茶黄素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氟含量次之;黑茶水提物多酚和儿茶素含量最低,氟含量最高。黑茶粗多糖多酚含量、糖醛酸、中性糖、蛋白质含量均高于绿茶粗多糖和红茶粗多糖,氟含量与此相反,透析多糖和粗多糖成分变化有相同规律。对比茶叶粗多糖氟和透析多糖氟,说明氟与粗多糖以非紧密结合小分子形式存在。不同茶类提取物由于其内含成分不同,对Caco-2细胞活力影响也有差异。各提取物对应氟浓度均低于Na F对应氟IC50值,说明提取物氟含量不是使细胞活力降低的主要因素,可能是由于多酚和其他物质的存在对细胞活力有影响。3不同类型氟在Caco-2细胞中的吸收摄取不同类型氟,吸收摄取量有所差异,且吸收摄取量均和时间、浓度呈依赖效应。各茶类水提物氟吸收量相比较,绿茶水提物氟和Na F吸收量最高,红茶水提物氟吸收量次之,黑茶水提物氟吸收量最低(p<0.05)。粗多糖氟吸收量相比较,低浓度时绿茶粗多糖氟吸收量高于红茶粗多糖氟和黑茶粗多糖氟(p<0.05)。当氟浓度为1.2μg/m L时,红茶粗多糖氟吸收量高于绿茶粗多糖氟和黑茶粗多糖氟(p<0.05)。透析多糖氟吸收量也因茶类不同而有所变化,红茶透析多糖氟吸收量高于绿茶透析多糖氟和黑茶透析多糖氟(p<0.05)。水提物氟、粗多糖氟和透析多糖氟、Na F吸收量相互比较,水提物氟和Na F吸收量较高,粗多糖氟次之,透析多糖氟吸收量较低(p<0.05)。各提取物氟表观渗透系数Papp均大于10-6cm/s,说明各提取物氟生物有效性较好。4不同类型氟在Caco-2细胞中吸收转运方式利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不同时间梯度和不同浓度时茶类提取物氟AP-BL侧和BL-AP的吸收摄取有效情况。结果表明,氟正向吸收量和摄取量均与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且双向转运比率Pratio<1.5,Papp>10-6cm/s,表明茶类氟生物有效性较好,吸收方式以被动转运为主。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世界淡水渔业大国,草鱼作为我国产量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品种,被广泛用作食品加工原料。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对调理水产品的需求量快速增加。但因淡水鱼肌肉含水量高、基质蛋白质含量少,且内源性酶活性高,在宰杀后其肌肉品质变化快,易腐败变质,而目前多采用高盐和多种香辛料复合使用的方法加工和贮藏调理水产食品。八角是我国传统的香辛料,也是我国“药食兼用”产品。在八角生产中会产生大量
β-防御素是脊椎动物特有抗菌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中,在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对抵御病原菌的入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因其肉质鲜美而备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黄颡鱼养殖业快速发展,但红头病,腹水病和肠炎病等细菌性疾病给黄颡鱼养殖带来较严重经济损失。为了探讨β-防御素基因在黄颡鱼先天性免疫系
银耳,又称白木耳,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极高的食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银耳担孢子在一定的条件下芽殖产生酵母状分生孢子,即银耳芽孢。银耳芽孢具有低等真核生物酵母的特点,易培养、生长速度快以及分泌蛋白能力强,因此将其作为受体菌表达外源蛋白更安全、经济。漆酶是一种富含铜元素的多酚氧化酶,它以铜作为辅基,以氧分子作为氧化剂,催化氧化含自由酚基的化合物。漆酶的结构使它具有底物广泛性和高催化活性,在食品行业具有
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化迅速发展,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堆肥是资源化处理畜禽粪便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但传统堆肥普遍具有堆肥周期长、堆肥品质低等缺点。微生物在堆肥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向堆肥中施加能促进堆肥发酵的有益菌剂,可以改善堆肥中微生物结构,以此改进传统堆肥工艺。本研究的目的是研制一种对猪粪堆肥腐熟具有促进作用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在此基础上,检验复合微生物菌剂在猪粪堆肥中
猪链球菌是一种重要的新发人畜共患食源性病原菌,其感染人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伤口感染和经口感染。S.suis不仅能感染猪造成猪只大量死亡,还可以通过食用被猪链球菌感染的猪肉而传染给人,人被感染后可导致永久性听力丧失或患败血症、脑膜炎、中毒样休克综合征等病症,甚至死亡。1968年,丹麦报导了第一例猪链球菌感染人的案例,此后欧洲、亚洲、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多地都陆续发现了猪链球菌感染人的病例。猪链
白叶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叶绿体发育机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以绿叶(G7097和G2127)和白叶(W7105)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为材料,通过植物显微技术、QTL-Seq和RNA-Seq等方法对白叶性状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为揭示油菜叶绿体发育和光合作用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为白叶性状作为形态标记应用于作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W7105白叶性状受温度影响,其苗期叶片为正
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引起的,常发于各阶段的猪,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猪链球菌病是仔猪的常发疾病。在规模化猪场猪圆环病毒2型、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和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三者常混合感染,给我国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沙门氏菌作为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占全国的40%~60%,是食品安全检测中的重点监测对象之一。生鲜蔬菜营养价值高,广受人们欢迎,但由于生鲜蔬菜易被病原菌污染,近年来被认为是许多食源性疾病的源头。细菌在生鲜蔬菜表面的吸附是整个污染过程的重要阶段,阻断细菌在生鲜蔬菜表面的吸附对于保证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
可溶性糖、有机酸、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生物碱和挥发性物质是柑橘、苹果和番茄等果实中与品质相关初生和次生代谢物质,受植株生长发育时期、养分供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激素的作用尤其复杂。番茄是研究激素响应基因影响初生物质代谢和次生物质代谢的优选材料。前期工作发现激素处理引起柑橘愈伤组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大幅度变化,且激素响应基因在番茄中沉默表达后检测到品质相关代谢物质的显著性变化。因此,本课题以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