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条件下沙门氏菌在生菜表面的吸附及噬菌体对其清除效果的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same_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沙门氏菌作为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占全国的40%~60%,是食品安全检测中的重点监测对象之一。生鲜蔬菜营养价值高,广受人们欢迎,但由于生鲜蔬菜易被病原菌污染,近年来被认为是许多食源性疾病的源头。细菌在生鲜蔬菜表面的吸附是整个污染过程的重要阶段,阻断细菌在生鲜蔬菜表面的吸附对于保证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生菜为研究对象,以肠炎沙门氏菌(ATCC13076)和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14028)为供试菌株,采用人工污染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沙门氏菌在生菜表面的吸附及噬菌体(LPSE1和LPST10)对其清除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条件下沙门氏菌在生菜表面上的吸附及其机制的研究。本章研究了不同温度(4、16、24、32℃),不同p H(4.0~9.0)和不同离子强度(0~100 m M)下,沙门氏菌在生菜表面的吸附作用,并用DLVO理论分析了沙门氏菌在生菜表面的吸附机制。A、随着温度的升高(4~32℃)和时间的延长(5~60 min),肠炎沙门氏菌在生菜表面的吸附量呈增加的趋势(3.59~5.20 log CFU/cm~2),肠炎沙门氏菌在生菜表面的吸附等温线与等温吸附方程--Freundlich方程Y=kf×X1/n(R~2>0.95)能较好的拟合。随着Na+浓度的增加(1~100 m M),肠炎沙门氏菌在生菜表面的吸附量(4.05~4.82 log CFU/cm~2)增大,吸附机制符合DLVO理论;但是随着Ca2+(1~100 m M)浓度的增加肠炎沙门氏菌在生菜表面吸附量(4.60~4.42 log CFU/cm~2)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偏离了DLVO理论,有可能是在高Ca2+浓度下的两者之间的双电层已经被压缩到极值。p H(4.0~9.0)的条件下,肠炎沙门氏菌在生菜表面吸附量(4.55~3.98 log CFU/cm~2)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可能是随着p H值的增加,OH—更多的进入到两者之间的双电层,使生菜和肠炎沙门氏菌接触面的负电荷增多,导致它们接触面的静电斥力变大。B、随着温度的升高(4~32℃)和时间的延长(5~60 min),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生菜表面的吸附量呈增加的趋势(3.35~5.50 log CFU/cm~2),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生菜表面的吸附等温线与等温吸附方程--Freundlich方程Y=kf×X1/n(R~2>0.95)能较好的拟合。随着Na+浓度的增加(1~100 m M),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生菜表面的吸附量(4.09~5.12 log CFU/cm~2)增大,吸附机制符合DLVO理论;但是随着Ca2+(1~100 m M)浓度的增加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生菜表面吸附量(4.85~4.58 log CFU/cm~2)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偏离了DLVO理论,有可能是在高Ca2+浓度下的两者之间的双电层已经被压缩到极值。p H(4.0~9.0)的条件下,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生菜表面吸附量(5.09~4.72 log CFU/cm~2)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可能是随着p H值的增加,OH—更多的进入到两者之间的双电层,使生菜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接触面的负电荷增多,导致它们接触面的静电斥力变大。2.次氯酸钠和噬菌体(LPSE1和LPST10)对生菜表面沙门氏菌清除效果的比较研究。A、采用浓度为10 mg/L的次氯酸钠对生菜表面肠炎沙门氏菌(或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清除实验结果表明,在4℃的条件下随着肠炎沙门氏菌(或鼠伤寒沙门氏菌)与生菜互作时间(0~48 h)的延长,次氯酸钠对黏附在生菜表面的肠炎沙门氏菌(或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清除量(3.84~0.55 log CFU/cm~2)(或3.83~0 log CFU/cm~2)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24℃的条件下随着肠炎沙门氏菌(或鼠伤寒沙门氏菌)与生菜互作时间(0~48 h)的延长,次氯酸钠对黏附在生菜表面的肠炎沙门氏菌(或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清除量(3.84~1.46 log CFU/cm~2)(或3.84~0.21 log CFU/cm~2)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在肠炎沙门氏菌(或鼠伤寒沙门氏菌)与生菜互作的前2 h时,不管是在4℃还是在24℃的条件下清除率都可以达到90%。B、噬菌体(LPSE1和LPST10)在不同的时间、温度和MOI值下对生菜表面肠炎沙门氏菌(或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清除作用a)在4℃的条件下随着肠炎沙门氏菌与生菜互作时间(0~48 h)的延长和噬菌体MOI(0.1、1、10)值的增加,清除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MOI=10的清除量(0~1.75 log CFU/cm~2)远远高于MOI=1(0~1.13 log CFU/cm~2)和MOI=0.1(0~0.61 log CFU/cm~2)时的清除量;在温度为24℃的条件下随着肠炎沙门氏菌与生菜互作时间(0~48 h)的延长和噬菌体MOI(0.1、1、10)值的增加,清除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12 h时清除量(1.80 log CFU/cm~2)达到最大值,在前12 h时MOI=10的清除量(0~1.80 log CFU/cm~2)远远高于MOI=1(0~1.35 log CFU/cm~2)和MOI=0.1(0~1.08 log CFU/cm~2)时的清除量,最高清除率可达60%。b)在4℃的条件下随着鼠伤寒沙门氏菌与生菜互作时间(0~48 h)的延长和噬菌体MOI(0.1、1、10)值的增加,清除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MOI=10的清除量(0~2.36 log CFU/cm~2)远远高于MOI=1(0~0.67 log CFU/cm~2)和MOI=0.1(0~0.21 log CFU/cm~2)时的清除量;在24℃的条件下随着鼠伤寒沙门氏菌与生菜互作时间(0~48 h)的延长和噬菌体MOI(0.1、1、10)值的增加,清除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12 h时清除量(2.65 log CFU/cm~2)达到最大值,在前12 h时MOI=10的清除量(0~2.65 log CFU/cm~2)远远高于MOI=1(0~2.16 log CFU/cm~2)和MOI=0.1(0~1.47 log CFU/cm~2)时的清除量,最高清除率可达70%。C、次氯酸钠和混合噬菌体在24℃的条件下对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混合菌的清除效果a)随着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混合菌与生菜互作时间的延长(0~48 h),10 mg/L的次氯酸钠对黏附在生菜表面混合菌的清除量(3.84~0.29 log CFU/cm~2)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混合菌与生菜互作的前2 h的时间段中,次氯酸钠的清除效果比较好,清除率可以达到90%。b)采用混合噬菌体(LPSE1:LPST10=1:1)在不同的时间和MOI值下对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混合菌的清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混合菌与生菜互作时间的延长(0~48 h)和噬菌体MOI(0.1、1、10)值的增加,清除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8 h时MOI=1的清除量(1.44 log CFU/cm~2)达到最高,在12 h时MOI=10的清除量(1.35 log CFU/cm~2)达到最高,最高清除率可达60%。
其他文献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导致细菌的耐药问题日益突出,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及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病原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对克服耐药产生和新抗菌药物研发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细菌耐药产生机制非常复杂,包括内生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机制也不完全相同。达托霉素和万古霉素是两种重要的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抗生素。达托霉素主要作用于细胞膜阴离子磷脂,而万古霉素主要作用于细胞壁D-Ala-D-
我国是世界淡水渔业大国,草鱼作为我国产量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品种,被广泛用作食品加工原料。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对调理水产品的需求量快速增加。但因淡水鱼肌肉含水量高、基质蛋白质含量少,且内源性酶活性高,在宰杀后其肌肉品质变化快,易腐败变质,而目前多采用高盐和多种香辛料复合使用的方法加工和贮藏调理水产食品。八角是我国传统的香辛料,也是我国“药食兼用”产品。在八角生产中会产生大量
β-防御素是脊椎动物特有抗菌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中,在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对抵御病原菌的入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因其肉质鲜美而备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黄颡鱼养殖业快速发展,但红头病,腹水病和肠炎病等细菌性疾病给黄颡鱼养殖带来较严重经济损失。为了探讨β-防御素基因在黄颡鱼先天性免疫系
银耳,又称白木耳,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极高的食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银耳担孢子在一定的条件下芽殖产生酵母状分生孢子,即银耳芽孢。银耳芽孢具有低等真核生物酵母的特点,易培养、生长速度快以及分泌蛋白能力强,因此将其作为受体菌表达外源蛋白更安全、经济。漆酶是一种富含铜元素的多酚氧化酶,它以铜作为辅基,以氧分子作为氧化剂,催化氧化含自由酚基的化合物。漆酶的结构使它具有底物广泛性和高催化活性,在食品行业具有
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化迅速发展,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堆肥是资源化处理畜禽粪便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但传统堆肥普遍具有堆肥周期长、堆肥品质低等缺点。微生物在堆肥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向堆肥中施加能促进堆肥发酵的有益菌剂,可以改善堆肥中微生物结构,以此改进传统堆肥工艺。本研究的目的是研制一种对猪粪堆肥腐熟具有促进作用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在此基础上,检验复合微生物菌剂在猪粪堆肥中
猪链球菌是一种重要的新发人畜共患食源性病原菌,其感染人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伤口感染和经口感染。S.suis不仅能感染猪造成猪只大量死亡,还可以通过食用被猪链球菌感染的猪肉而传染给人,人被感染后可导致永久性听力丧失或患败血症、脑膜炎、中毒样休克综合征等病症,甚至死亡。1968年,丹麦报导了第一例猪链球菌感染人的案例,此后欧洲、亚洲、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多地都陆续发现了猪链球菌感染人的病例。猪链
白叶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叶绿体发育机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以绿叶(G7097和G2127)和白叶(W7105)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为材料,通过植物显微技术、QTL-Seq和RNA-Seq等方法对白叶性状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为揭示油菜叶绿体发育和光合作用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为白叶性状作为形态标记应用于作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W7105白叶性状受温度影响,其苗期叶片为正
学位
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引起的,常发于各阶段的猪,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猪链球菌病是仔猪的常发疾病。在规模化猪场猪圆环病毒2型、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和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三者常混合感染,给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