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莫高窟第372窟南壁《阿弥陀经变》壁画,构图满密、造型壮美、色彩淡雅,是典型的初唐绘画风格。据笔者在洞窟中实际测量,壁画高1.61米,宽2米,其东侧部分被用作过道穿洞时挖毁,挖毁面积约0.98平方米。本文以其残缺部分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尝试性复原研究。由于研究对象没有文字、图片资料,需运用风格学、图像学等诸多方法类比同时期的壁画、雕塑、绢本画等。其中有不得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概述了莫高窟第372窟的历史背景和内容现状;第二章节讲述壁画残缺部分的佐证依据,其中包括文字依据《佛说阿弥陀经》,以及国内外同时期同种经变壁画、雕塑等;第三章节是论文的核心,详述对壁画残缺部分的复原探究,研究方面主要包括:构图、造型、色彩;第四章节则是对残缺壁画的临摹与修复。根据敦煌研究院整理的《敦煌石窟内容总录》中记载,莫高窟初唐阿弥陀经变壁画有13铺,包括第71、220、331、329、335、372窟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第220窟。笔者有幸先后多次实地考察了莫高窟,并收集了大量客观资料,为复原研究增加了可能性。为更充分地进行复原,笔者还查找了国内外同时期同种经变壁画、雕塑等,主要包括:柏孜克里克第17窟、拜西哈尔第4窟、巴中石窟南龛116号、长安道德寺碑阿弥陀像龛、日本法隆寺金堂第6号壁等。这些壁画和雕塑在内容和形式上与莫高窟第372窟的《阿弥陀经变》壁画有很大的相似性,笔者通过举例、对比考证的方式,总结了壁画在构图、动态、色彩等方面符合对称性的原则。另外,保存较完整的壁画西侧部分为人物造型、动态等方面的修复提供了最直观的参考依据。关于壁画的复原临摹与模拟制作,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笔者的复原临摹主要指在材料、工具、技法、神韵等诸多方面最大限度的接近前人原作,力求重现壁画的昔日面貌,并从这一过程中学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