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威胁着生命。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原因涉及许多方面,如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血脂、血糖控制水平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与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更为密切。UKPDS研究认为,以动脉粥样硬化(AS)为特征的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早于2型糖尿病(T2DM)的诊断。T2DM的餐后血脂紊乱早于空腹血脂异常。这一理论提示血脂异常是一种原发性代谢紊乱。以往关于T2DM的大多数的临床研究是基于空腹水平的测定结果,但对人体来说,其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餐后状态代谢的动态变化之中,明确餐后血脂反应与T2DM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并加以控制,对早期诊断、预防和阻逆大血管并发症的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T2DM餐后血脂和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来说明血脂水平的餐后状态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影响。 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66例,分为两组,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病变组)34例;T2DM无下肢血管病变组(对照组),32例,患者按平时的饮食习惯进食,测定其空腹及早、午、晚三餐后2小时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计算三餐后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其它临床参数:病程、身高,体重,BMI、血压(BP)、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肢血管病变确定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依据,超声检查示动脉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血栓形成。用SPSS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表示方法用均数标准差((?)±s),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实验对象年龄、性别、吸烟状况、病程、高血压患病率、空腹及餐后血糖、空腹血脂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 病变组空腹TG水平(2,17土0.90oFL)与对照组空腹TG水平(1.99土1 .16OUL)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病变组餐后2小时TG均值水平较空腹TG水平增高,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餐后2小时TG水平较空腹TG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病变组空腹HDL一C水平(1 .13士0.19。FL)与对照组空腹HDL-C水平(1 .14士0.13oFL)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病变组餐后2小时HDL一C均值水平较空腹HDL一C水平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餐后HDL一C较空腹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 两组餐后2小时TC与空腹比较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LDL一C比较也未见显著差异性(P>0.05)。 分别将TG0h,FINS,BMI,HD功h与TGZh水平进行spean相关分析,TGZh与空腹TGDh,FINS,BMI均呈显著正相关,与HD助h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全部受试者作为整体进行多因素分析,以年龄(X;)、性别(X:,男二1,女=2)、空腹TG(X3),BMI(X4)、FINS(XS)、HbAIC(X6)、TGZh(X:)作为自变量,以下肢血管病变之有无作为应变量(有二1,无二0),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先后人选的变量是TGZh(X,)、BMI(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餐后TG水平增高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结论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存在明显的餐后血脂代谢紊乱,而且餐后血脂代谢紊乱与下肢血管病变呈显著相关。其血脂异常的餐后状态将维持昼夜2乃时间,更进一步提示长期的血脂异常的餐后状态会影响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故纠正餐后血脂代谢紊乱对预防治疗下肢血管病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