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N1基因突变导致主动脉夹层不良预后及其基因编辑修复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主动脉夹层假腔远端动脉瘤样扩张(Distal aneurysmal expansion of false lumen of aortic dissection,DAEAD)是主动脉夹层进展的表现。经过长期随访,每3例Stanford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腔内隔绝术治疗后就有1例出现DAEAD,且绝大多数患者在长期随访过程中需要再次接受治疗。但一旦进展成为DAEAD,由于其解剖学的高度复杂性,广泛累及内脏分支动脉的DAEAD时不论采取开放手术还是腔内治疗都具有高风险。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主动脉疾病与基因突变相关。从基因治疗的角度解决与遗传相关的主动脉疾病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缺少明确、有效的输送载体让基因修复工具到达主动脉靶位点,另一方面,如何对与遗传相关的主动脉疾病进行基因编辑也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拟从遗传学研究的角度,探究DAEAD与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探索合适的AAV血清型作为基因治疗的输送载体;且从基因层面能否实现对发生FBN1点突变的马凡综合征患者的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序列上的修复。研究目的1.研究探索主动脉夹层假腔远端动脉瘤样扩张与临床和基因的相关性。2.探索能够最佳感染主动脉根部和胸主动脉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血清型,并研究其在主动脉不同节段处的感染差异。3.通过CRISPR/Cas9技术,实现对FBN1点突变的马凡综合征患者的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修复。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年4月至2020年10月影像学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假腔远端动脉瘤样扩张和术后正常的患者,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结果和致病基因分析,并与数据库中健康人群的健康对照组等位基因进行比对。2.利用分子克隆技术,针对性的设计入核、携带表达红色荧光的质粒后,包装不同AAV血清型(AAV1,AAV2,AAV4,AAV6和AAV9)的病毒,对C57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从免疫荧光和实时荧光定量PCR两个方面对其在主动脉根部和胸主动脉处的感染效率进行对比。并且对比分析了感染效率最高的AAV9在主动脉不同节段的感染情况。3.利用CRISPR/Cas9技术,筛选出合适sgRNA后,对FBN1基因点突变的马凡综合征患者的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修复,并进行修复前后序列上的验证。研究结果1.DAEAD组腹腔干平面、左肾动脉平面和右肾动脉平面的假腔长径和短径长于非DAEAD组,肾下最大平面的假腔短径长于非DAE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分析显示,DAEAD组患者致病变异率为58.3%(7/12),非DAEAD组中,没有发现致病变异。同时DAEAD组患者发现3个意义未知的变异体(VUS);进一步将VUS风险变量分析扩展到与主动脉瘤和夹层相关重要途径中显示,DAEAD组和非DAEAD组的细胞外基质途径的VUS变异多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成功构建入核、表达红色荧光的质粒。在主动脉根部和胸主动脉处的感染效率经计数后发现,除AAV2和AAV6均无感染外,AAV1、AAV4、AAV9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清型(AAV1,AAV2,AAV4,AAV6和AAV9)中,在主动脉根部和胸主动脉处均以AAV9感染最佳,AAV4次之,AAV1几乎无感染。AAV2和AAV6均无感染。而AAV9在主动脉不同节段的感染中,各节段感染效率不全相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除了主动脉弓与胸主动脉、腹主动脉与头臂干之间的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节段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AV9对小鼠主动脉不同节段的感染除了肾动脉和髂动脉未见感染外,其余各节段感染效率为:主动脉根部最佳,主动脉弓和胸主动脉次之,腹主动脉和头臂干感染最低。这表明AAV9对于小鼠主动脉各不同节段的感染具有差异性。3.该部分实验由早期发病、杂合子FBN1单碱基突变的马凡患者(c.3959G>T)的主动脉处获得组织后,进行原代平滑肌细胞的培养。通过sanger测序的方式,结合突变位点,设计相关sgRNA,并进行了3种sgRNA的筛选后,选择最佳的sgRNA。运用CRISPR/Cas9的技术,对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基因编辑。Sanger测序验证修复前后FBN1目的序列由单碱基杂合子突变成功修复,恢复正常的变化。结论1.本研究提示一些已知主动脉疾病的致病基因不仅与主动脉夹层发病有关,而且与其远期进展的不良预后有关。DAEAD的发生发展具有遗传相关性,可能是单基因遗传疾病中的高渗透性致病变异,也可能是多基因的联合作用。2.经过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分析后显示,AAV1,AAV2,AAV4,AAV6和AAV9这5种血清型在主动脉根部和胸主动脉处的感染效率均以AAV9最好,AAV4次之。而AAV9在主动脉不同节段(主动脉根部,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头臂干,肾动脉和髂动脉)中,以主动脉根部感染效率最佳,因此,AAV9在感染主动脉根部和胸主动脉处相较于其他血清型有明显的优越性。3.运用CRISPR/Cas9的技术,对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基因编辑。Sanger测序验证修复前后FBN1目的序列由单碱基杂合子(c.3959G>T)突变成功修复的变化。证实了对马凡综合征的患者,在其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系中进行基因编辑成功修复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背景:颅内动脉瘤破裂与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关,动脉瘤的形态可给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带来巨大影响。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是Wills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两侧大脑前动脉的重要通道,此处血供复杂,为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因ACoA所处部位的复杂性,导致该处动脉瘤形态学因素变化较多。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伴随着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其安全性问题也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由于无线网络是通过无线介质进行传输,信息容易遭到窃取和破坏,因此仅靠物理控制是不能保证网络安全的。虽然无线网络大都采用了ESSID、密码访问控制和无线加密协议等技术来控制无线网络的安全,但仍然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无线网络设备的存储容量有限,处理速度慢,带宽低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有线网络那样靠高强度的密钥及算法来保证安全性。本文针对无线网络
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已逐步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但介入术后动脉瘤的残留和复发是困扰神经介入医生的一大难题,所以患者术后需要长期规律的影像随访。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血管成像技术,已得到临床医师认可并广泛应用。静音MRA是一种新近研发并日趋临床化的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技术
小麦孕穗期对低温非常敏感,低温胁迫后外源喷施6-苄氨基腺嘌呤(6-BA),能够缓解低温胁迫对小麦造成的伤害,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6-BA提高小麦抗寒性的分子机制。选用低温敏感型品种皖麦52和低温迟钝型品种烟农19为试验材料,在孕穗期低温胁迫后喷施20 mg L-1的6-BA溶液,以喷施等量蒸馏水处理为对照。观察幼穗形态,并测定幼穗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再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探
研究背景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腹主动脉管壁退化和管腔病理性扩张引起的血管疾病,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可达4%,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达65-85%,目前已成为严重危及老年人生命的疾病之一。目前对于腹主动脉瘤的主要干预手段:开放手术人工血管置换(OSR)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EVAR)。研究发现早期手术修复并没有任何优势,没有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所以
目的:应用TOF-MRA、Silen Z-MRA和HR-VWI等不同的磁共振脑血管成像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图像质量评分、测量载瘤动脉支架段狭窄率、评估动脉瘤术后栓塞状态(是否完全栓塞)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在动脉瘤术后无创性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已接受颅内动脉瘤支架和或弹簧圈栓塞术,且于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接受磁共振血管成像和DSA复查的患者39例,其中男8例、
为研究黄土地区压力型锚索锚固机理,根据压力型锚索锚固段受力状态,基于三线型剪切-滑移模型,推导了注浆体与岩土体界面在弹性阶段所对应的剪应力及轴向应力分布的闭合解.根据相关压力型锚索锚固试验数据,采用推导的闭合解计算了不同张拉荷载作用下界面的剪应力分布,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各级张拉荷载作用下注浆体/岩土体界面剪应力的分布及其最大值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本文提出解析模型的正确性与可靠
目的:1.采用单因素分析,探讨脑卒中型烟雾病的临床特征;2.建立和验证烟雾病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机器学习模型;3.比较六个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4.采用联合三个机器学习模型共同的特征重要性排序与单因素分析结果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烟雾病患者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采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数据库中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入院的确诊为烟雾病的患者相关资料(包括患者
目的:探讨本中心使用国产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总结西部介入治疗经验,其次,采用四维血流MRI(Four dimensional flow MRI,4D flow MRI)初步探索Tubridge置入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1月至2021年7月所有接受国产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颅内动脉瘤患
第一部分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分析目的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s)是成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具有高死亡率及致残率的特点。小型(<5mm)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的临床治疗决策仍存在争议,对其破裂风险的量化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已被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