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好问容受稼轩词的特征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playp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好问和辛弃疾作为北方金源和南方南宋的文坛巨擘,代表着金宋两大词坛的最高创作成就。因之,对他们的研究也构成了词史上个体作家研究的“显学”。不过这些研究多未能跳脱出个体作家的研究范围,呈现出割裂式和“分庭抗礼”的共同特点;只有致力于“宋金词比较研究”的少数学者打破了朝代和民族的界限,以圆融宏通的学术视野,从文学接受的角度观照了元好问对稼轩词的容受问题。宋金所处时代恰逢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形态被史学界称为“第二个南北朝”。虽然在政治上金源与南宋立国为敌,北南对峙,但是这并未影响到二者之间文学的双向交流传播和互动。即以稼轩词论,早在金亡之前,就通过榷场贸易和人员走私携带等途径传入金源,经由文坛巨子元好问的标举和推崇,在北方词坛蔚然成风。本文的核心观点是金宋政权的对立并没有影响到元好问对辛弃疾词的接受。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证金宋政权对立并未影响到元好问的文学接受。首先从《遗山乐府》文本内证和《遗山自题乐府引》作者自证的角度,证实了元好问对稼轩词的接受早在金亡之前;其次,论述了元好问“东坡以来便到稼轩”的词史“体派论”的内容、意义和影响;最后,专节论述以“中州一体”的“文化中国意识”为其“前理解”的元好问,他对稼轩词的接受不存在古代版“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的“前理解”。今人受近代以降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和“民族-国家”意识形态观念的影响,认为宋金对峙,立国为敌,在元好问对稼轩词的接受过程中,势必会影响其文学接受;其实这种“前理解”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现代人的认识误区。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对金源一代的正统观认识不清,对“夷夏之辨”在金代的消解认识不明。本文的第二部分探讨了元好问容受稼轩词的历史背景,说明为什么金代“夷夏之辨”会“消解”而不构成金人接受之“前理解”。首先在源流上探讨了“夷夏之辨”;而以文化别华、夷是金人的普遍主张,金人的正统观消解了“夷夏之辨”,文中继而考察了金源一代“正统观”的发展演变;并论述金人在政统观上亦自认接续“北宋”。总之,金源女真作为北方兴起的少数民族,即传统“夷夏之辨”中政治和文化劣势地位的“异族”,能以雷霆万钧之势相继灭辽伐宋,用武力征伐实现了对北中国的实际控制,这与其民族精神中的骁勇善战不无关系;但是真正促使金代以正统王朝的姿态跻身于中国历史序列,获取政权合法性地位的,却归功于其对中原核心文化区的成功改造,并在这种改造中发展了其正统观念,从而在理论层面上消解了传统的夷夏之大防。此外,“余论”部分还初步探讨了此论题背后重要的理论价值,即金人以“文化中国”自居及消解“夷夏之辨”的正统观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相关性及颈动脉超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预测价值。方法对70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行术前颈动脉超声检查,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目前工程中多采用基于性能的方法对重要结构在大震下的性能进行评估。在评判准则的选择上,理论上来说需从宏观的层间位移角与微观的构件变形两方面考虑,但实际工程中往往只用层
在企业进行会计财务管理时,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资金水平,降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成本,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准确性、真实性。所以,在企业运行的过程
卫星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对卫星载荷数量及容量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出现的重叠可展开 天线大大提升了现有卫星平台的载荷及通信容量, 为今后高通量通信卫星的发展及
辽由契丹民族建立,属于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在辽代历史研究领域,学术界对辽代政治、社会、文化、风俗、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所运用的研究材料
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它兴盛于汉代,为当时最为流行的文体。待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文人诗歌创作繁荣,但是辞赋仍占据重要地位,并且逐渐呈现出新的风貌
为获得对水貂具有免疫刺激活性的CpG ODN序列,设计合成了45种含不同CpG基序的DNA序列,应用MTS比色法测定合成CpG ODNs刺激水貂PBMC增殖的能力,结果有11条CpG ODN对水貂PBMC有
陶弼是北宋仕宦广西长达二十多年的一位地方官,是庞大的寓桂文人群体中比较突出的一位。其生平事迹虽有传记和墓志铭等的详细记载,然尚存有诸多疑点和空白;其诗集《陶邕州小集
在庞大的宋代诗歌体系中,诗人留下的诗序在数量上与诗歌相比,虽然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本文将北宋诗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从诗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