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三大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约占女性恶性肿瘤的7%,占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好发于围绝经期妇女或绝经期妇女,其中发生于绝经期的妇女约占70%,平均发病年龄55岁,然而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近25%的患者都发生于绝经前,其中有3%14%发生于40岁前[1]。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EH)是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对子宫内膜癌的防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014年版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学中定义为:过度增生的子宫内膜腺体存在异型性,但缺乏明确的浸润证据[2]。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症状主要是月经异常,常通过诊刮来获取标本进而进行病理诊断,其中切除子宫后被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也非少数,因此在临床中如何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对有生育需求的妇女有着重要的作用。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遗传分子学方面的充分阐述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特点,为准确诊断提供依据,避免误诊为子宫内膜癌,并且做到保留生育功能。方法:回顾2019年我院收治的1例年轻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的诊疗经过及将该例临床资料作以详细报导,以病例为主线,结合国内外发表的文献对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进行系统的综述。结果:临床上区分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与无非典型增生至关重要,两者在临床表现上无明显特征,其影像学检查亦无益于两者的鉴别,两者的鉴别主要靠病理活检;从组织形态上鉴别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与无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样腺癌亦存在困难,但可借助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加以辅助诊断。临床上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是主要是手术切除子宫加辅助化疗,而对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可以保留子宫,进行激素治疗并密切随访,其预后也是非常好的。结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有着相同的分子遗传学改变,是连续的发展谱系。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鉴别诊断是较为复杂和慎重的,准确的诊断对其保留生育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治疗的预后效果较好,对于保留生育功能的女性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