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中心城区向乡村过渡的地区,同时受到城市和乡村两个系统的影响。一方面,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扩张的前沿地带,随着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强,城市对边缘区的作用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城市边缘区又连结着广大农村地域,为农村地区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因此,城市边缘区在景观特征、功能和结构上均表现出亦城亦乡的特点。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作为该地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结构及演变过程也具有城乡双重特征。本文以无锡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为研究对象,从物质层面出发,分析了居住空间的分布特征与居住形态,着重研究了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及机制,并针对无锡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无锡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本文对无锡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现状分析,得出居住空间总体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多核心分布的特征,且在不同地域呈现块状集聚、线型集聚、高度分散三种不同的模式。
无锡城市边缘区的居住形态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分为现代城市住区、传统农村住区以及新型农村住区三种类型。通过1949年-1977年、1978年-1991年、1992年至今三个时段的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的对比,表明无锡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总体呈现扩张的态势,居住空间结构呈现不断集聚的特征。
通过构建影响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模型,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层面分别分析影响无锡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因素。通过对各要素进行量化,运用多元回归模型、相关分析法对各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影响无锡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演变的动力因素主要是道路建设、人口的增长与集聚、人均GDP 增长及工业的发展。
其次,无锡城市扩展带来边缘区居住形态与居住空间分布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从居住用地结构失衡、住区结构杂乱无章、基础设施构成不足、公共设施构成匮乏、环境质量下降等五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并从优化用地布局、引导住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外部环境等方面对边缘区居住空间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最后,结合理论与无锡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发展的实践,得出了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发展的四个方面结论:一是要注重城乡统筹,在城乡规划大背景下促进边缘区居住空间合理发展;
二是要分类指导,满足城乡不同居民及外来居民的需要,促进居住空间内部结构优化;三是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居住建设中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四是要处理好城乡和谐的特色,促进居住模式的创新,让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成为城乡地域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