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流动与县域制度变革——肇东职业流动研究

来源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ineer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制度变革的角度探讨肇东职业流动状况,概括出肇东职业流动的一些特征,并针对肇东职业流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笔者的若干看法。为进一步改革和调整相关的制度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的职业流动机制更加公正与和谐。 调查的基本方式是以典型调查为主,将“肇东”作为县域中的典型,收集与职业流动相关文献、文件、数据、个案等资料,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研究结论如下:肇东职业流动模式已由改革前的计划控制主导型转向市场调节主导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流动的渠道;在流动的过程中体现出个体选择和利益驱动的结合;影响职业流动的先赋性因素逐渐被后致性因素取代,其中教育资本己成为影响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最重要后致性因素。 尽管如此,肇东职业流动还存在一些问题:一、职业流动的制度约束性还很强。二、职业流动的观念滞后。三、教育不公平问题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职业流动。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流动的正常进行。五、存在一些通过非规范手段实现大跨度(长距离)向上的职业流动现象。 针对以上研究结论及职业流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主要对策是:一、切实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推进城市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二、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加强基础教育建设。三、继续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四、还要尽快健全就业筛选机制。五、加强职业流动的信息化、专业化管理。 文章最后指出公正与和谐职业流动机制的宏观条件,即大力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 全文约29,000字。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我国对个体环境行为的关注重点都在城市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环境治理中的环境行为长期不受重视。但近年来,伴随着农村人口密度的增加、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以及城市工业污
该文以武汉市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立足社会学研究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法收集资料,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1978-1992年和1993-2003年两大历史时段高校教师择偶
不同行动者主体之间的环境行为博弈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青岛滨海旅游区是各项功能比较健全的休闲旅游景区,其旅游景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体系规划都发展的比较成
随着社会工作教育的大力发展,迅速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的进程。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近几年对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使社会工作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