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特性的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不同时期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cocytes,PMN)和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的粘附活性,以及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ICAM-1,CD54)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对两者粘附的影响;探讨一周以内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与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活性,以及抗ICAM-1mAb对其粘附的影响。 方法:培养的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细胞株VEC-304经(或不经)抗ICAM-1mAb处理后,分别加入一周以内脑梗死患者、三周时脑梗死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各15例)的中性粒细胞,用计数法检测粘附率;另外将VEC-304经(或不经)缺氧/复氧和抗ICAM-1mAb处理后,分别加入一周以内脑梗死患者(30例)的中性粒细胞并检测PMN与VEC-304的粘附率。 结果:1 健康老年人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率为21.33±2.69%,抗ICAM-1单克隆抗体可以使粘附率下降,降低为18.93±2.49%,两者相比有差异(P<0.05);2 一周以内脑梗死患者组中性粒细胞与VEC-304的粘附率与三周时脑梗死患者组、健康对照组中性粒细胞与VEC-304的粘附率相比均有明显增高(P<0.01),到第三周时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与VEC-304的粘附率显著下降,与正常 论文:脑校死患者巾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特性的研究 比较己无差异(P>0.05);3 抗ICA汕1 单克隆抗体对一周以内脑 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与VEC-304的粘附有重要影响,可以明显降低其 粘附性(卜<0.01),而对三周时脑梗死患者和健康老年人中性粒细 胞与V日卜m4 的粘附则影响较小(P<0.05):4 内皮细胞株陀卜 304经缺氧14小时再氧化4小时处理后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PMN粘 附率明显增高,为 79.4士2.93%,非H/R VEC-304与 PMN粘附率为 41.5士3.09%,两组对比有显著性(P<0.of):VEC-304 经缺氧 14 ,J’时再氧化4小时处理后与PMN粘附率是健康老年人PMN与VEC千04 粘附率的近 4倍;5 抗 ICAM-1单克隆抗体可显著抑制一周以内脑梗 死中性粒细胞与H/R VEC-304的粘附,其中在H/R组中不加抗ICAM- 1 单克隆抗体时 PMN 与 VEC-304 的粘附率为 79.4士 2.93%,加抗 ICAM-1 单克隆抗体后降低为45.20土3.O4%;在非H/R组中不加抗 ICAM刁单克隆抗体时PMN与VEC-304的粘附率为41.53土3.09%, 加抗ICAM-l单克隆抗体后降低为27.80土2.64%。抗ICAM-1单克隆 抗体对 PMN 与 */R VEC-304粘附的抑制率为 43.16%,对 PMN 与非 H/R VEC-304t6附的抑制率为33.06%:6 高血脂对脑梗死后PMN的 激活尤明显影I呐,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脑梗死病人 卜MN 活性稍有增 局。 结论:l 正常情况下,血液循环中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有 一定粘附性;2 中性粒细胞参与脑梗死后脑组织损伤:31CAM、 参 与介导脑梗死后 PMN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抗 ICAM-1 单克隆抗体 可部分阻断!’MN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4 高血压和糖尿病能促进PMN 的激活。
其他文献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对未成年人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了高尚的传统美德。“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强大凝聚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们在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素质时,要加强爱国
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及性心理发展正趋激烈的时期,由于性知识的匮乏、性观念的混乱以及性教育的滞后等因素,会导致一系列性心理困扰和性心理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目前的性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高校还必须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开展对大学生的性心理辅导工作。做好这一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保障大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与成才,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本文分析了
目的:程控并随诊STN-DBS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评价DBS的治疗效果,探讨调整刺激参数的技巧。  方法: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及外地接受DBS手术帕金森病患者。于术前及术后6月
一、什么是课程开发    1974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明确提出,课程开发是表示新的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改进—再编订、实施、检验……这一连串活动过程的整体。在《教育大词典》中课程开发是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的课程改进活动”。可见,课程开发是属于课程范畴的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实践活动过程。它包含三层内
最近几年,随着高职教育的兴起,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也提到了日程上。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较复杂,有普通高中毕业的, 也有“三校生”(即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毕业的,基础参差不齐,这就给教学带来了难题。我在这几年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这么一个问题: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了很高的电脑操作技能,而有些学生基础不好,甚至很差,两种学生起点水平相差太远,但他们却又必须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如果我把教学内容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