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3月至4月,笔者参加了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中阿中心2019年项目,并在活动中担任阿拉伯语-汉语互译工作。3月24日,笔者陪同阿拉伯媒体记者团参观访问北斗中心,并在整个过程中承担交传工作。本报告回顾了此次交传实践,并运用李长栓在《理解与表达:英汉口译案例与点评》中提出的“理解、记忆、表达、应急”四维分析框架(Understanding,Memorizing,Express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UMEER)Framework of Interpretation Analysis)作为理论支撑,对译文效果进行评析,反观口译现场遇到的主要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李长栓将翻译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理解,即发现或澄清源语文本的意思,包括主动听讲和开放性思维两大方面;第二步是记忆,即把经过加工的信息临时存储在大脑中或(和)笔记上,分为逻辑记忆和笔记记忆两个方面.,第三步是表达,即以接受语的自然形式重新表达这个意思,包括准确、完整、连贯、通顺、简洁、有效、高效、灵活八个方面。这三个基本环节再加上应急,即在听不懂、记不住、说不出的情况下镇定并积极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构成了口译实践中的四大维度。1笔者将选取本次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口译事例,从理解、记忆、表达、应急四个维度进行分类,探讨自己在口译中的不足,聚焦解决实际翻译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知识积累、语言表达、失误分析。报告通过再现具体的翻译情境,分享口译的思路和做法,深度解析口译现场面临的困难,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达到理解、记忆、表达、应急各方面的要求。报告共分四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此次口译任务的背景和基本情况。第二章分析了本次口译任务各阶段的相关工作,如译前准备工作,包括主题准备,查找平行文本和制作术语表三个方面,并讨论了临场准备对口译实践的作用,简要回顾了口译进程。第三章介绍UMEER实践框架。李长栓认为,口译的技巧可以分为理解的技巧、记忆的技巧、表达的技巧和应急的技巧。在该框架指导下,本章结合实例分析讨论了笔者在现场口译中理解、记忆、表达、应急方面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理解问题的原因包括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和不熟悉专业术语;记忆问题的原因包括未能抓住逻辑和笔记缺失;表达问题的原因包括不熟悉专有名词、不了解专业知识、受源语束缚;应急问题的原因包括即兴源语过多、交流环节专业信息过多、阿拉伯记者口音过重。第四部分对UMEER实践框架进行反思,同时总结此次口译实践活动的收获,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成为一名优秀口译员的努力方向。在本报告结尾,笔者对UMEER实践框架进行了反思,为提升口译员的水平,针对口译现场出现的理解、记忆、表达、应急四个方面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拓展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译员一方面要拓宽知识积累的广度,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另一方面,不能满足于表面认识,应尝试深入研究一些重要或感兴趣的领域;二是形成相对固定的笔记系统。交传笔记是减轻译员记忆负担,帮助译员记住源语信息的工具,它能帮助译员在短时间内整理好信息,并将信息正确地传递给听众。三是提升双语运用能力。在汉阿口译中,阿拉伯语输入不足容易导致译语冗余、表达不地道等问题;在阿汉口译中,输入不足则容易影响听辨理解。因此,译员应不断加强双语使用能力,建立丰富的双语语料库。此次交传实践给笔者带来的三条重要收获:一是积累了宝贵的外事活动经验。在国际交流活动中,译员往往发挥着沟通与协调的重要作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祖国的形象。因此,译员应十分重视国际礼仪和外交礼节。二是丰富了口译实践的经历。口译任务结束后,笔者更新了词汇表,重新回顾并分析了现场录音。回顾整理口译实践内容能帮助译者在今后类似的任务中磨砺高超的水平;三是提高了心理素质。译员在正式场合可能感到巨大的压力,也可能遇到出乎意料的情况。因此,译员应该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使用各种应急技巧来完成口译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