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与民间伦理——新时期留学生文学中的“文革”记忆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273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后八九十年代的留学浪潮,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兴起而展开的,这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三次留学热潮。不同于“五四”时期和六十年代的台湾地区的留学热潮,这时的留学生在出国前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亲身经历过建国后的诸多政治运动。因此,留学海外后他们的思想更加成熟,文化视野也更加开阔。这使得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更多的独到之处。   由于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对历史、社会的探索反思作用,以及个人成长背景等原因,这些留学生作家们时常将文化大革命作为重要的文化背景和叙述内容。而他们在回忆和反思“文革”历史时,文本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对民间伦理的分析和阐释。这里选取了新时期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家,如严歌苓、查建英、戴思杰、苏炜等人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家在小说中重点描述和表达了“文革”社会中的民间伦理。具体说来,主要是指主要人物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家庭观念的认同和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交往等方面。   在生命意识方面,作品主要表现了人物的个人求生意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理解以及生命中各种欲望的追求和满足;有关家庭观念上,作家们主要关注了“文革”时期人们内心对家庭的情感归属和家庭所赋予人们的责任和义务;“文革”时,日常生活的社会秩序全面受到了革命伦理的挑战,面因为有了因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影响至今的民间伦理的存在,调整了人们之间的紧张关系。   国内的作家们在反映“文革”社会生活时,也对民间伦理有所涉及。不过,他们对此较少予以深入地探索。这与作家们的生活背景、思想意识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对海内外“文革”小说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新时期留学生作家们对民间伦理的探索为“文革”文学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思路。
其他文献
村落,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常用作现代意义上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包括自然村落(自然村)、村庄区域,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基本形式。在中国古代社会,村为聚落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变了过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随着高效课堂活动的大力开展,有效培养学生初中思想品
期刊
黄霑是香港首屈一指的音乐人,也是一大作词家,被称为“香港词坛教父”。他的名字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及电视剧最为辉煌的时期密切相连。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