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招生工作是博士研究生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放眼世界,以宽阔的眼光将中国与国外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相比较,必将把对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本文选择将中美两国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加以比较:回顾中美两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发展史,并结合两国的社会环境特点,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比较中美两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异同点,以图为中国正在进行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实质性的建议。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创设,以及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尝试。当时的教育部制定了三级学位标准,希望能够推动各高校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然而受制于中国动荡的环境,博士研究生招生并未进行。新中国建立后,曾效法苏联,招收副博士研究生,但副博士研究生仅招收一年就不再招生,已经录取的副博士研究生也修改了培养方案,毕业时成为研究生,并无硕博之区分。中国博士研究生招生正式启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教育部的推动下,中国的部分高等院校开始组织考试,招收博士研究生。到了21世纪,因传统公开招考方式过于注重学生考试能力,且德国、美国等博士研究生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的招生均以申请制为主,中国的部分招生单位开始尝试以申请制招收博士研究生。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美国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发展情况。美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最早始于19世纪,耶鲁大学首开全美博士研究生教育之先河。之后,很多美国高校也开始着手招收博士研究生。为了保证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美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陆续成立了研究生院联合会等非盈利机构。此外,由于美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以申请制录取新生,并没有组织招生考试的传统,因此招生单位还联合成立了一些专司考试之职的非盈利机构,这些机构组织的GRE、GMAT、LAST等以选择题为主导进行的标准化测验在博士研究生录取中占有一定权重。然而,这些标准化测验在进行的几十年间也遭受了很多批评,例如,有人提出,很多采用计算机自动考试的测验可能会因考生的前几题作答情况不佳而使学生的整场考试都陷于被动之中,而传统的印刷试卷因题目固定,则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第三部的主要内容是中美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发展之比较。主要从:招生资格与招生计划、报名条件、考试制度、面试环节、专家推荐信制度、录取环节六个方面之发展与变革对中美两国的招生制度进行比较。除了中美两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共同点之外,本文较系统地探讨了两者诸方面的差异之处:中国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由政府直接确定,而美国则由各高校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自行决定;中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经常组织入学考试,而美国涉及到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几种考试均由非盈利机构组织进行;在中国,各招生单位均按教育部的相关规定组织博士研究生面试,而美国的招生单位则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制定面试办法,面试形式多样;中美的招生单位虽然都要求提交专家推荐信,但在具体形式上有所不同;最后就录取标准来说,中国传统的“公开招考”,以学生的成绩为录取与否的重要标准,而美国则强调综合评价。第四部分主要讨论了中美两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产生差异之原因。首先,美国很多著名的高等院校属私立性质,政府往往对高校干涉较少。中国招收博士研究生的高校均为公立单位,政府对高校管理较为严格,一方面造成中国高校“千校一面”,特色不明显;从另一方面来说,政府的严格管理也对规范高校招生行为设置了一道保障。其次,中国曾有过漫长的科举制度史,从文化上非常认可考试,将考试视作保障公平的重要手段。再次,中美高校不同的办学历史,对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制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五部分主要是关于中国现行招生制度的思考和建议。此部分在前文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提出了四点思考:招生的公平性是否存在问题;推荐信是否流于形式;博士研究生招生是否“太滥”;申请制是否应取代考试。之后,从两个角度提出了改革建议:一是考虑到中国依然是一个人情社会,申请制比起公开招考,更容易出现问题,再加上中国缺少美国的GRE等由第三方组织的考试,因此申请制应谨慎推广,不宜迅速铺开。二是应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的信息发布机制,引导考生适宜地选择所要报考的学校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