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精神科专业人员工作场所暴力和职业倦怠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eris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工作场所暴力(workplace violence,WPV)是指工作人员在与工作有关的情况下(包括上下班),受到辱骂、威胁或攻击,对其安全、福祉或健康构成明确或潜在的影响。它跨越不同工作环境和职业群体,是工作场所不平等、歧视、污名化和冲突的主要来源之一。针对卫生专业人员的工作暴力行为是全球关注的问题,并影响到几乎所有卫生保健环境中的工作者。数据显示,超过60%的卫生专业人员在过去12个月中遭受过不同形式的工作场所暴力。工作场所暴力不仅对医务人员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而且对个人心理健康、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和医疗安全造成负面的影响。此外,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经历与医务人员较高的职业倦怠水平有关。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特殊性,精神科专业人员经常面临更高的暴力风险。本研究采用横断面、多中心的调查方式,对全国范围内的省级精神专科机构精神科专业人员(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心理治疗师/咨询师)进行普查,调查工作场所暴力和职业倦怠的情况。方法:本研究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展《2020年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项目中精神卫生专题部分,调查于2021年1月11日至3月15日进行,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41家精神专科医院16220名精神科专业人员被邀请参与调查。收集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职业类型、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所处区域、月收入、每周工作时间。采用修订版的《医院场所暴力调查表》(Hospital Workplace Violence Questionnaire)对精神科专业人员在过去12个月中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经历调查;采用《Maslach工作倦怠感量表-服务行业版》(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Human Service Survey,MBI-HSS)评估其职业倦怠症状。比较不同特征的工作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以及职业倦怠的状况,分别分析工作场所暴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二者的关系。结果:(1)共收回问卷14487份(应答率为89.3%),采用逻辑问题设置剔除568份,最终13919份问卷(有效率为96.1%)的结果最终纳入统计分析。包含精神科医生3877人(27.9%)、护士 9615人(69.1%)、心理治疗师/咨询师427人(3.1%)。其中男性占比26.2%,女性占比73.8%;从年龄上看,30~39岁占比最多,为45.5%,其他年龄段按占比排序为<30岁(24.3%)、40~49岁(18.6%)和≥50岁(11.7%)。婚姻状态以已婚为最多,占比74.8%,未婚的比例为21.1%,离异或丧偶为4.1%。文化程度以本科最多,为67.1%,其他学历按占比排序为专科(21.1%)、硕士(10.1%)和博士(1.8%)。(2)精神科专业人员报告过去12月中至少一种类型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72.5%(95%confidence interval[CI]:71.7%-73.2%),言语暴力、躯体暴力以及性暴力的发生率分别为 69.5%(95%CI:68.7%-70.2%)、46.3%(95%CI:45.5%-47.1%)以及21.0%(95%CI:20.3%-21.7%)。总体而言,护士遭受暴力风险最高,依次为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咨询师;男性比女性暴力的发生率更高,尤其在躯体暴力上;此外,中级职称、所处东部地区、月收入越高、每周工作时间越长与较高的暴力风险有关。(3)总体的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检出率分别为14.9%(95%CI:14.3%-15.5%)、23.2%(95%CI:22.5%-23.9%)、57.3%(95%CI:56.5%-58.1%)。总体而言,护士职业倦怠的检出率最高,其他依次为医生、心理治疗师/咨询师;男性、中间年龄段(如30~39岁)、未婚、较低的月收入、每周工作时间越长与较高的职业倦怠风险有关。(4)精神科专业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职业倦怠风险(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增加显著相关,在控制职业、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所在地区、收入和每周工作时间之后仍有意义。随着遭受工作场所暴力频率的增加,职业倦怠的风险越高。频繁遭受暴力(一周几次vs从不)的精神科专业人员情绪衰竭风险增至8倍(odd ratio[OR]=8.369,95%CI:7.031-9.963),去人格化风险增至9倍(OR=9.068,95%CI:7.840-10.489),较为频繁遭受暴力(一月几次vs从不)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风险分别增至4倍(OR=4.077,95%CI:3.439-4.835)和5倍(OR=4.756,95%CI:4.148-5.453)。结论:我国精神科专业人员中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尤其是躯体暴力和性暴力。职业倦怠风险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相关,且随着遭受工作场所暴力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考虑到工作场所暴力对个人、机构、社会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政策制定者和医院机构管理者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识别和解决精神科专业人员的困扰,确保他们工作环境的安全。医疗工作场所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公共问题,对其预防和控制需要患方、医疗人员、机构、国家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尽管可能杜绝不了医疗场所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但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该事件的频率,或事件后积极采用措施进行干预,将会极大减少对卫生专业人员的负面影响,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有利于构建一个安全、和谐、高效的医疗环境。
其他文献
探索构建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是全球医改的重要议题与趋势。本文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的概念演绎;以彩虹模型作为理论框架,详细阐述整合的对象与内容,总结整合路径与整合方式的表现形式、联系与区别。结合当前我国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实践与难点,建议协同推进医保整合支付改革与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构建;转变传统组织体系整合模式,以服务整合为抓手创新整合模式;强化新技术与健康服务体系嵌合
政策和内需双重驱动公立医院一院多区发展。如何在规模限制的趋势下实现从粗放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已成为公立医院一院多区发展的热点问题。文章以问题为导向,探讨适宜公立医院一院多区发展的模式。为应对公立医院一院多区管理中的同质量诊疗、差异化竞争与协同并进3方面挑战,基于对同质化、差异化与协同化理论内涵的阐述,有针对性地构建公立医院一院多区“同质—差异—协同”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进而提出发展模式
目的 研究射频识别加防拆腕带监护系统在严重精神障碍病房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20年9-10月随机将护士50例和患者100例平均纳入各自的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精神病药治疗8周,在第2、4、6、8周时护士测评工作压力量表、心理授权问卷,患者测评临床总体印象量表、满意度评价量表、活动区域辨识量表、定位效率统计表等自制量表,分析监护系统应用效果。结果 护士研究组自第2周开始,工作压力量表评分
目的:为精神疾病合并高血糖患者采取IKAP护理模式的干预,探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住院的76例精神疾病合并高血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两组,对照组患者(38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3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IKAP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干预4周)的心理状态、自我效能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糖降至正常水平的发生率高于对照
【目的】探索不同产地滇重楼植物体不同部位和根际土壤中氮(N)磷(P)钾(K)元素含量分布规律,区分不同产地滇重楼植物体与根际土壤 N、P、K 营养元素含量差异性,为滇重楼栽培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滇重楼根茎、须根以及根际土壤中的 N、P、K 含量。【结果】不同产地滇重楼须根中 N、P、K 含量分别在0.554 ~ 2.057 mg g-1、0.616 ~ 5.498 mg g-
目的 探讨MDT模式下健康教育对精神科2型糖尿病患者负面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东营市中医院精神卫生康复科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基础性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MDT模式下健康教育。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餐前0.5 h、餐后2 h两个时间段的血糖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
目的:探讨护理警示+SHEL分析法在预防精神病住院患者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1日~2021年5月1日收治的104例精神病住院患者,依照1∶1形式设置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实施护理警示+SHEL分析法;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干预前后精神状态[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纽卡斯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结
目的 探讨应用临床场景再现融入人文元素对精神科低年资护士培训的效果。方法 对某精神病专科医院入职3年内的93名护士采用临床场景再现融入人文元素进行培训,培训设计和实施包括资料收集、再现场景的设计、同伴现身分享、场景再现演练及反思、组织交流会5个步骤。在培训前及培训结束3个月后采用护士共情能力量表、护士情绪工作量表、关怀能力量表,并结合护士反思日记评价培训效果。结果 88名护士完成培训。培训结束进入
目的:探究六西格玛管理法在提高中医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3—9月医院精神科病房收治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基于六西格玛管理法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对中医护理质量的评分及患者家属对中医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家属对中医护理质量评分为(87.52±7.6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