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工作场所暴力(workplace violence,WPV)是指工作人员在与工作有关的情况下(包括上下班),受到辱骂、威胁或攻击,对其安全、福祉或健康构成明确或潜在的影响。它跨越不同工作环境和职业群体,是工作场所不平等、歧视、污名化和冲突的主要来源之一。针对卫生专业人员的工作暴力行为是全球关注的问题,并影响到几乎所有卫生保健环境中的工作者。数据显示,超过60%的卫生专业人员在过去12个月中遭受过不同形式的工作场所暴力。工作场所暴力不仅对医务人员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而且对个人心理健康、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和医疗安全造成负面的影响。此外,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经历与医务人员较高的职业倦怠水平有关。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特殊性,精神科专业人员经常面临更高的暴力风险。本研究采用横断面、多中心的调查方式,对全国范围内的省级精神专科机构精神科专业人员(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心理治疗师/咨询师)进行普查,调查工作场所暴力和职业倦怠的情况。方法:本研究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展《2020年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项目中精神卫生专题部分,调查于2021年1月11日至3月15日进行,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41家精神专科医院16220名精神科专业人员被邀请参与调查。收集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职业类型、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所处区域、月收入、每周工作时间。采用修订版的《医院场所暴力调查表》(Hospital Workplace Violence Questionnaire)对精神科专业人员在过去12个月中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经历调查;采用《Maslach工作倦怠感量表-服务行业版》(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Human Service Survey,MBI-HSS)评估其职业倦怠症状。比较不同特征的工作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以及职业倦怠的状况,分别分析工作场所暴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二者的关系。结果:(1)共收回问卷14487份(应答率为89.3%),采用逻辑问题设置剔除568份,最终13919份问卷(有效率为96.1%)的结果最终纳入统计分析。包含精神科医生3877人(27.9%)、护士 9615人(69.1%)、心理治疗师/咨询师427人(3.1%)。其中男性占比26.2%,女性占比73.8%;从年龄上看,30~39岁占比最多,为45.5%,其他年龄段按占比排序为<30岁(24.3%)、40~49岁(18.6%)和≥50岁(11.7%)。婚姻状态以已婚为最多,占比74.8%,未婚的比例为21.1%,离异或丧偶为4.1%。文化程度以本科最多,为67.1%,其他学历按占比排序为专科(21.1%)、硕士(10.1%)和博士(1.8%)。(2)精神科专业人员报告过去12月中至少一种类型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72.5%(95%confidence interval[CI]:71.7%-73.2%),言语暴力、躯体暴力以及性暴力的发生率分别为 69.5%(95%CI:68.7%-70.2%)、46.3%(95%CI:45.5%-47.1%)以及21.0%(95%CI:20.3%-21.7%)。总体而言,护士遭受暴力风险最高,依次为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咨询师;男性比女性暴力的发生率更高,尤其在躯体暴力上;此外,中级职称、所处东部地区、月收入越高、每周工作时间越长与较高的暴力风险有关。(3)总体的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检出率分别为14.9%(95%CI:14.3%-15.5%)、23.2%(95%CI:22.5%-23.9%)、57.3%(95%CI:56.5%-58.1%)。总体而言,护士职业倦怠的检出率最高,其他依次为医生、心理治疗师/咨询师;男性、中间年龄段(如30~39岁)、未婚、较低的月收入、每周工作时间越长与较高的职业倦怠风险有关。(4)精神科专业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职业倦怠风险(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增加显著相关,在控制职业、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所在地区、收入和每周工作时间之后仍有意义。随着遭受工作场所暴力频率的增加,职业倦怠的风险越高。频繁遭受暴力(一周几次vs从不)的精神科专业人员情绪衰竭风险增至8倍(odd ratio[OR]=8.369,95%CI:7.031-9.963),去人格化风险增至9倍(OR=9.068,95%CI:7.840-10.489),较为频繁遭受暴力(一月几次vs从不)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风险分别增至4倍(OR=4.077,95%CI:3.439-4.835)和5倍(OR=4.756,95%CI:4.148-5.453)。结论:我国精神科专业人员中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尤其是躯体暴力和性暴力。职业倦怠风险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相关,且随着遭受工作场所暴力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考虑到工作场所暴力对个人、机构、社会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政策制定者和医院机构管理者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识别和解决精神科专业人员的困扰,确保他们工作环境的安全。医疗工作场所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公共问题,对其预防和控制需要患方、医疗人员、机构、国家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尽管可能杜绝不了医疗场所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但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该事件的频率,或事件后积极采用措施进行干预,将会极大减少对卫生专业人员的负面影响,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有利于构建一个安全、和谐、高效的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