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在胃常见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胃癌、胃淋巴瘤、胃恶性间质瘤三种常见胃恶性肿瘤的CT表现,探讨三种肿瘤的特征性CT征象,评价螺旋CT在胃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2例经病理证实为胃恶性肿瘤的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参照病理结果,观察其CT表现,内容包括:病变部位、病变形态、粘膜面改变、胃壁的改变、病灶强化特点、周围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其他脏器受累情况,并采用χ2检验对各种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2例胃恶性肿瘤包括20例胃癌、16例胃淋巴瘤及16例胃恶性间质瘤均经病理证实。CT表现如下:所有胃癌患者均有粘膜面受累,显著高于胃淋巴瘤及间质瘤(P均<0.05)。以是否侵犯胃周径50%作为参考进行两两比较,仅淋巴瘤与间质瘤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胃壁厚2cm作为参考进行两两比较,胃癌与淋巴瘤,胃癌与间质瘤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5例(75.0%)胃癌可见“白线征”,所有胃淋巴瘤及恶性间质瘤均无“白线征”。13例(65.0%)胃癌及11例(68.75%)恶性间质瘤明显强化,所有胃淋巴瘤均未见明显强化。13例(65.0%)胃癌出现渐进性强化,所有胃淋巴瘤及恶性间质瘤均未出现渐进性强化。淋巴结肿大在胃癌(65.0%)及淋巴瘤中(87.5%)的阳性率高于间质瘤(6.25%)(P均<0.05)。脾肿大的阳性率三者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胃恶性肿瘤的CT表现各有特点。胃癌多表现为近胃腔处胃壁增厚,多伴有粘膜溃疡,胃壁表面明显强化,且多出现渐进性强化,易伴淋巴结肿大;胃淋巴瘤多为整层胃壁弥漫性增厚,粘膜面多完整,无强化或轻度均匀强化,常常合并淋巴结肿大;胃恶性间质瘤多表现胃外型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几乎不发生淋巴结转移。螺旋CT对胃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2月份,摩托车行业产销虽有回升,但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出口依然低迷。2月分共完成摩托车主销179.06万辆和178.79万辆,与上月相比有小幅增长;出口31.04万辆,创汇1.50亿美元,与上月相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模式对口腔器械清洗风险危机值及清洗合格率的影响。方法:丽水市中心医院于2016年7月针对口腔器械清洗过程实施持续HFMEA模式干预,以
本文介绍了企业资源规划(ERP)和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应用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整合为一体的必要性.
背景: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儿童常见的恶性实体肿瘤。手术切除瘤体是治疗的核心,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提高了肿瘤的可切除性,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80%。随着小儿外科的不断发展,对该疾病的了解也越来越深。不同患儿肝母细胞瘤预后差异较大,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肝母细胞瘤预后相关指标[1]。甲胎蛋白(AFP)是用于诊断HB的最有力的生物标志物,其持续或反复升高是恶性疾病的敏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对胃癌SGC-7901细胞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活化的影响以及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抑制核因子-κB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