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体外降解速率实验目的:评估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体外降解速率,寻求一种能与乳牙根生理性吸收相匹配的可吸收根管内固定材料,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取40根已称重的可吸收根管桩,编号,随机分成4组,每组10根,放入4个充满0.01mol/LPH7.4磷酸盐缓冲液(PBS)的玻璃瓶中,置于(37±1)℃的恒温箱中。分别于4、8、16、24周随机抽取一个玻璃瓶中的可吸收根管桩,并依此标记为A、B、C、D 4组;E组:对照组为不经过浸泡的样本桩。滤纸吸去水份后,真空干燥,称重,计算其失重率,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时间点聚乳酸桩体外降解重量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 24周时聚乳酸桩重量最轻,为(0.0125± 0.0034) g,失重率达到22.1%,显著高于4周、8周和16周组,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体外环境半年出现明显的降解。第二部分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体外降解微渗漏实验目的:评估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体外降解根尖微渗漏,了解其降解情况,为其应用于乳牙残根残冠修复提供依据。方法:取25颗离体上颌中切牙,根管治疗并行桩道预备,将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拧入根管内。样本牙根端均行截根处理,暴露根端根管桩,树脂封闭冠端根管口。将试件浸泡于PBS液中,并置于37℃恒温箱中。于实验的4周、8周、16周和24周随机抽取5根试件,并记为A、B、C、D 4组;E组:对照组(不浸泡)。试件浸泡于印度墨水中72h,纵向剖开为两部分,体视显微镜观察和测量各剖面微渗漏情况,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时间点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体外降解的微渗漏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4周时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的微渗漏值最大,为(6.98±0.25) mm,显著高于4周、8周和16周组,与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膜体外降解半年后封闭性能明显降低,桩膜降解明显。